全国人大代表焦新安:建议构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

2020-06-02 18:14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张志 实习生王巧玲 养老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是社会民生保障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总要求。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快,传统养老体系面临较大压力。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如何吸取国内外有效经验,在现有养老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国情实际,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多维养老体系,是新时期完善民生保障的重要命题。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原则,提出以居家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种类养老模式。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对“医养结合”进行了战略部署。2016年,国务院编制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民政部颁布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进一步细化了养老服务的标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一)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养老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

  (二)满足国家减轻养老体系压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群体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家庭面对着“一人失能,一家失衡”的困境。加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满足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据推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7.7万亿元,年增长率预计不低于18%,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1千万个。加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产业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一)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内容供求错位。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带来养老服务需求的增长,但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呈现较为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为379.4万张,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为2.53亿人,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1.5%,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7%,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另外,我国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滞后,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服务有待提升。

  (二)养老产业运营不充分,市场培育机制不足。2015 年,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市场培育机制尚不成熟,民间组织发育迟缓。加之在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资金支持少,造成了养老资源分配失衡、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据民政部最新数据,我国民办养老单位约15万个,占全国提供社会服务组织数的18%,民办养老单位的数量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养老从业人员获得感低,队伍专业化不强。目前我国老年照护人才缺乏。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约30万人,人员存在“流动率高,劳动强度高,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两高两低”问题。另外,我国养老照护水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从事养老护理人员多缺乏专业的培训,护理人员主要以 40到50岁的妇女组成,服务供给质量水平较低。由于国家尚未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造成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定位模糊。因此,大力发展专业老年服务队伍,加快发展完善老年服务职业系统,是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落脚点,更是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逻辑,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手段,构建社会多维养老体系。为此,焦新安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如下:

  (一)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提高社会多维养老体系的协同化水平。坚持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以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为出发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撑为原则,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为平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服务需求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达到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养老服务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在基层社区和农村,可借鉴瑞士“时间银行”的互助模式,以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站)为依托,青年或中年居民照顾老人时间进行“寄存”,等到自身需要照顾时,可以将时间“取出”享受他人照顾。

  (二)自我改革:完善社会多维养老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应积极转变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将其由主导者转变为政策支持者和监管者,将养老服务供给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决定,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社会自主选择模式。二是应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四是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三)协同供给:建立养老服务人力与技术支撑平台。首先,要强化养老服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功能,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为老年养老服务培养出一批思想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下人才基础。其次,要加快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参与氛围,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树立老年群体的积极乐观形象。最后,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家庭、街道和社区的应用,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智能的物质保障体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