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马瑾倩)冒用水利部名义全国举办活动、挂牌建网站擅自宣布成立、全国范围内发展会员收取费用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取缔一批类似情况非法社会组织,共31家。
2020年2月,北京市民政局收到群众举报,反映“中国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联盟”涉嫌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执法人员立即开展全面调查。
经查,该“联盟”未在市场监管和民政等部门登记,是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名为“联盟”的公司,打着水利部的旗号以社会组织名义在全国各地举办研讨交流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组织管理秩序。北京市民政局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和《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取缔并向社会公告。
“中国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持续对打着“中国”、“国际”等字号,冒用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下属单位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保持“零容忍”。截至2020年5月底,已查实取缔及发布《协查通告》的非法社会组织共有31家,包括:“中国党史研究会”、“国际华人文艺家协会”、“民政工作研究网交流培训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联盟”、“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等。
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广大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攫取利益,冒充全国性社会组织,通过举办论坛、展会等活动,收取高额费用,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坚决打击。
据介绍,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查打”,先后查处非法社会组织340家。
非法社会组织的名称迷惑性很强,普通群众难以分辨识别。执法人员总结多年办案经验指出,非法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在冠名上,它们往往冠以“中国”、“中华”、“国际”等“高大上”的字眼;在业务上,善于“蹭热点”、打“擦边球”,利用“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数据”、“疫情防控”等群众关心的热词,涉及培训、养老、健康、艺术等热门领域;在运行上,擅于“拉大旗,作虎皮”,假借国家机关下属机关名义,虚构国家机构为其“站岗”。
执法人员举例,如刚刚取缔的“民政工作研究网交流培训中心”,通过北京某公司以所谓中心名义建立网站、开展活动,打着民政部的旗号多次举办培训交流,活动涉及新疆、湖北等多个省份,该“中心”已被依法取缔并向社会公告。
此外,非法社会组织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往往通过创建网站,设立所谓章程、组织机构,悬挂牌匾,吸收会员,擅自宣称成立。
部分非法社会组织惯于“穿马甲”、找保护伞,挂靠在某些事业单位、公司名下并拿所挂靠的单位当挡箭牌拒绝配合执法,这给民政执法造成阻力。一些非法社会组织虽然已经被民政部门取缔,但是它们金蝉脱壳,原班人马换个名目又重出江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执法人员介绍,非法社会组织与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很大不同,不少非法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有不少非法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活动,线下固定活动地点很隐蔽,导致民政部门对非法社会组织的打击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等难题。
2018年,北京市民政局与河北省民政厅、石家庄市公安局联合取缔“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这一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多省份活动的非法组织,拉开了京津冀三地联合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的序幕。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地共同制订联合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线索共享、证据互认、案件协查等工作机制,交换相关情报信息30余次,分享案例60件次。
结合年度年检信息,通过网络搜索,重点排查打着服务国家战略旗号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
下一步,北京民政执法还将持续加大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的力度,推动从被动防御型执法向源头治理型执法转变。同时,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监管合力,发现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线索,积极向民政部门进行举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马瑾倩)冒用水利部名义全国举办活动、挂牌建网站擅自宣布成立、全国范围内发展会员收取费用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取缔一批类似情况非法社会组织,共31家。
2020年2月,北京市民政局收到群众举报,反映“中国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联盟”涉嫌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执法人员立即开展全面调查。
经查,该“联盟”未在市场监管和民政等部门登记,是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名为“联盟”的公司,打着水利部的旗号以社会组织名义在全国各地举办研讨交流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组织管理秩序。北京市民政局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和《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取缔并向社会公告。
“中国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持续对打着“中国”、“国际”等字号,冒用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下属单位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保持“零容忍”。截至2020年5月底,已查实取缔及发布《协查通告》的非法社会组织共有31家,包括:“中国党史研究会”、“国际华人文艺家协会”、“民政工作研究网交流培训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联盟”、“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等。
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广大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攫取利益,冒充全国性社会组织,通过举办论坛、展会等活动,收取高额费用,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坚决打击。
据介绍,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查打”,先后查处非法社会组织340家。
非法社会组织的名称迷惑性很强,普通群众难以分辨识别。执法人员总结多年办案经验指出,非法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在冠名上,它们往往冠以“中国”、“中华”、“国际”等“高大上”的字眼;在业务上,善于“蹭热点”、打“擦边球”,利用“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数据”、“疫情防控”等群众关心的热词,涉及培训、养老、健康、艺术等热门领域;在运行上,擅于“拉大旗,作虎皮”,假借国家机关下属机关名义,虚构国家机构为其“站岗”。
执法人员举例,如刚刚取缔的“民政工作研究网交流培训中心”,通过北京某公司以所谓中心名义建立网站、开展活动,打着民政部的旗号多次举办培训交流,活动涉及新疆、湖北等多个省份,该“中心”已被依法取缔并向社会公告。
此外,非法社会组织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往往通过创建网站,设立所谓章程、组织机构,悬挂牌匾,吸收会员,擅自宣称成立。
部分非法社会组织惯于“穿马甲”、找保护伞,挂靠在某些事业单位、公司名下并拿所挂靠的单位当挡箭牌拒绝配合执法,这给民政执法造成阻力。一些非法社会组织虽然已经被民政部门取缔,但是它们金蝉脱壳,原班人马换个名目又重出江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执法人员介绍,非法社会组织与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很大不同,不少非法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有不少非法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活动,线下固定活动地点很隐蔽,导致民政部门对非法社会组织的打击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等难题。
2018年,北京市民政局与河北省民政厅、石家庄市公安局联合取缔“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这一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多省份活动的非法组织,拉开了京津冀三地联合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的序幕。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地共同制订联合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线索共享、证据互认、案件协查等工作机制,交换相关情报信息30余次,分享案例60件次。
结合年度年检信息,通过网络搜索,重点排查打着服务国家战略旗号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
下一步,北京民政执法还将持续加大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的力度,推动从被动防御型执法向源头治理型执法转变。同时,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监管合力,发现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线索,积极向民政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