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有方全文阅读_养老有方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2020-07-22 12:51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合作期间的付出! 现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百度阅读即日起将停止自出版业务,其他业务不受影响。我们非常遗憾与您结束合作。现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您的权益,希望您解除在注册和使用百度阅读自出版服务时与我们签订的协议。

  您的书籍会在您确认解约后的3个工作日内在百度阅读平台下线,后台仍可查看,建议您做好相关备份工作;

  请您于2019年12月31日23:59:59前在百度阅读平台后台申请提现;

  针刀天下时代:养老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已步入老年化,养老有方内容详尽实用,提供了丰富的养老知识及休养方法。

  针刀天下时代:养老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已步入老年化,养老有方内容详尽实用,提供了丰富的养老知识及休养方法。

  健康长寿和永葆青春一样,十分诱人。那么何为长寿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左传》中就把“寿”分为上、中、下三等,称“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意思是说,120岁者称为上寿,100岁者称为中寿,80岁者则称为下寿,也就是说,只有年龄超过80岁的人才有资格用“寿”字。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一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祖先对寿命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在延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最新的成年人年龄划分方法: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的老年人。按照这个标准,当下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与“长寿”二字无缘了。但是,“延年益寿”一直是人类本能的美好愿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长寿,能健健康康地尽享天年。

  “寿”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寿”字的石刻、碑匾。历代对帝王的祈福是“万岁!万万岁!”,翻译成英文是“长长的生命”之意。民间对老人最常使用的一句祈福词是“寿比南山不老松”,即以“南山松”作比喻,企盼健康长寿。

  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古人将字拆开,称八十八岁为米寿,九十九岁为白寿(意为一百少了一岁),一百零八岁为茶寿(意在八十八上面又加了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与金岳霖同庚,1983年,两位老先生在做八十八岁“米寿”时,冯友兰写了两副对联,一副给自己,一副送金岳霖,对联的前两句是一样的,“岂止于米,相期以茶”,意思是不能止于“米寿”,期望能活到“茶寿”。

  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过程都是由生命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组成的。我们知道龟是长寿的,但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就是自然规律。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也未能超越这一自然规律,对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生命是有尽数的。

  有些人盲目追求长生,为此,他们炼丹、服石,认为生命从此可以永恒。我曾参与《中国宫廷医学》一书的编写,对历史上盲目追求长生的帝王做过一些考证,在《唐会要》卷五十二中写道:“秦始皇、汉武帝志求长生,延召方士……以为祷祠神仙,可求不死。二主溺信之。始皇遣方士入海,求三山灵药,遂外匿不归;汉武以女妻方士栾大,后亦无验,栾大竟坐腰斩……贞观末年,有胡僧自天竺至中国,自言能制长生之药,文皇帝颇信待之,数年药成,文皇帝因试服之,遂致暴疾……古人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诚哉是言也。”史书中记载了不少为企求长生而信神信巫,祈求于“神仙家”和“炼丹家”,服食金石而上演的悲剧。仅以唐朝为例:唐宪宗因服石,“暴成狂躁之疾”,卒年43岁;唐穆宗效法宪宗长年服用金石,臣下屡次劝谏,他口头答应,实际上一直没有间断,在位4年,33岁而亡;唐武宗服石,“喜怒失常”,“未几卒”,唐宣宗为此处罚了蛊惑武宗服石的道士,但后来唐宣宗自己也“好神仙、饵丹药”,后背生疽而亡……这样的悲剧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但也有十分明智的君王,如在《圣祖仁皇帝圣训》中记载了康熙的一段话:“吾人年老而经事多,则自轻易不为人所诱,每见道士自夸修养得法,大言不惭。但多试几年,究竟如常人,齿落鬓白,渐至老惫。观此,凡世上之术士,俱欺游人而已矣。神仙岂降临人世哉?”康熙不信神仙,不信丹药,活了69岁;乾隆更长寿,活了89岁,自称“古稀天子”。

  企盼长寿是世人的普遍愿望,虽然人人都应当享有寿至天年的幸福,但事实上能达到长寿标准,即活到90岁以上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疲于生存,不大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到了晚年往往疾病缠身。

  人的寿命不可能永恒,但活到人类的正常寿命,即天年,则通过自身的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确的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让自己的肉体与精神都保持最佳状态,这样就能够活到人的正常寿命——天年。

  中国历史悠久,养生益老之术丰富多彩。我国现存古籍8万余部,其中中医中药古籍约1万部,有关传统古典养生学以及涉及寿老养性的经书、史书、佛书等约200余种,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著名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养生即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医养生学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符合人体生命客观规律的一门学问。

  养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法。本书着重谈老年养生,即养老。虽说是养老,但其方法不仅对老年人适用,而且对各年龄段的人都会有所启迪,可以使人们尽早地防患于未然。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白发渐渐生,容颜终会改。直面生命的客观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争取尽终天年。

  “寿未至高龄者,不足以言养老”,就是说寿未至高龄,即使谈养老,但由于没有亲身体验,许多方法也只是纸上谈兵。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号慈山居士,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在博览群书时,特别留意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更加注重日常起居养生细节,高寿而终。《老老恒言》是他的养生笔记,为75岁后所作。他在自序中说: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不用为他们养老了。我今年已经75岁了,才忽然发现自己也已经老了,应该是指望别人给我养老的时候了,然而我的孙子应谷年龄还小,还没有能力为我养老。况且他还不知道我已经老了。我自己知道自己老了,所以自己要为自己养老。一段多么实在的线年就夭折了,因此只能把侄子的儿子当孙子,自谓“无子有孙”。老人自己给自己养老,因而他关注每一个养老细节,非常用心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日常琐事,从睡眠、盥洗、散步、昼卧、夜坐、见客、出门、消遣……更具体到日常所用的杖、衣、帽、带、袜、鞋、床、帐、枕、席、被、褥等,“切切于日用琐屑,浅近易行。而深味之,古今至理,实已不外乎此”,并把这些经验一一记录下来,编纂成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实用而丰厚的养老财富。

  曹庭栋75岁开始写《老老恒言》,写书的起因,源于他在74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在养病期间,他对养生颇有感受,于是提笔著书,以为消遣。他在书中写到,“时气怯体羸,加意作调养法,有出诸臆见者,有本诸前人者,有得诸听闻者,酌而录之,即循而行之。讫今秋,精力始渐可支,大抵病后欲冀复元,少年以日计,中年以月计,至老年则以岁计,汲汲求其效,无妙术也。”意思是说,他当时身体很弱,所以特别注重调养,这里面有自己的心得,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别人的体会,他都广泛地吸收,认真地践行。到了第二年秋天,精力、体力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他认为,年轻时有病,恢复以日计算;中年时有病,恢复以月计算;而到老年,则以年计算了。只有一点一点地康复,没有捷径可行。因此,该书所言,均为作者的亲身体验,实践性很强,而绝非纸上谈兵。同时,老人功底深厚,学识过人,他在写作时还参阅引用了307本古书,上至《周易》、《尚书》,下至《张文仲备急方》、《吴又可瘟疫论》等,视野开阔,博古通今。他帮我们阅读了大量本该我们自己来阅读的书籍,向我们提供了自古以来诸多的养生信息。全书内容平实,简单易学。周作人在读过该书后,深有感慨地说,“专谈老年生活的书,我只见过乾隆时慈山居士所著的《老老恒言》五卷”,“善事父母亦着重在老年,我想中国言孝之可取即在于此……‘父母少壮时能够自己照顾,而且他们那时还要照顾子女呢,所以不成什么问题。成问题的是在老年,这不但衣食等事,重要的还是老年的孤独。’只可惜后世言孝者不注意此点,以致愈说愈远,不但渐违物理,亦并近于非人情矣”。他认为,《老老恒言》可作为送长者的寿礼,年轻人则可以通过阅读此书知道怎样照顾老人。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这首歌之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实际是反映了社会呼唤中国人的传统孝道。曹庭栋参阅了307本古书,帮我们阅读了大量本该我们自己来阅读的书籍,向我们提供了自古以来诸多的养生信息。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公布的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而2010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5%。按照国际惯例,达到10%即为老龄社会。依据此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甚至有人呼吁:“常回家看看”不应再只是歌词,它应成为督促中国子女孝敬父母的法律,年老的父母在等着你“常回家看看”。

  人到老年,既需要晚辈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晚辈情感上的交流。从这一角度来讲,《老老恒言》不仅是写给老年人的书,教给老人如何养老,而且,也是写给年轻人的书,它在教给年轻人如何照顾好老人的同时,也教会年轻人自己如何养生。

  曹庭栋寿至高龄,自己给自己养老,因此他的养老细节、长寿之道绝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谈,而是有着深切的亲身体验,有着高度的可操作性。所以,解读《老老恒言》,探讨长寿之人的长寿之道,将会给我们以长寿智慧的启迪。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是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的著作。

  曹庭栋,字偕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很看重生活品质,对于“做官”这种一般人都想要的活法,始终不以为然。他好学,但只是出于喜欢,而不是出于科举。他18岁入府学,36岁由地方官举荐为“孝廉方正”,但他“自问不敢当此,以病辞”。据说后来曾经有两次被地方官府授予“鸿博”的机会。“鸿博”是当时科举制度之外的制科之一,只有特别有才华的人才能得到督抚的推荐,然后到京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当时的读书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最光荣的事情,可先生却毫不在意,他虽然去了,但因身患疾病,而没有参加考试,就直接回了老家,从此再未踏进仕途一步。

  先生的心态特别好,极为宽容、大度。他从京城回到家后,正好赶上县里疏浚河道,挖出了很多淤泥,却没有地方堆置,因为他家的院子大,所以有人建议堆在他家的院子里。后来,越堆越多,竟连一些没用的房子都被拆掉了,淤泥堆得就像一座小山。先生本来是有点儿犯愁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但经琢磨后,就转忧为喜了。当时正是先生母亲曹老太太的大寿之日,先生就给这土山起了个名字叫“慈山”(这也是他后来自称慈山居士的原因)。不仅如此,先生还在上面开辟园林,栽树、种花、盖亭台。没过多长时间,这土山竟然变得生机盎然,风一吹,松涛阵阵,如同置身山峦溪谷之间。先生在上面焚香鼓琴,写诗著书,优哉游哉。他像孩子一样写诗炫耀:“兹山讵云高,我乡却无两。”意思是慈山岂有云高,但这乡里可找不出第二个这么高的山了。由此,可以看出,先生十分享受人生,他一直在精心营造自己快乐、幸福的生活,故得以颐养天年,享有高寿。

  先生生性恬淡,博览群书,精通经、史、词章以及考据。他一生的著作,多被收入《四库全书》。《老老恒言》是介绍他养生之道的专著,全书4万余字,把他的养生心得一一记下。先生的养生之道主要有如下特点:

  认为养生贵在顺应自然。先生一辈子养生不求助于药物,惟以顺应自然为宗法,以求颐养天年。他主张养生要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不可有丝毫勉强。

  强调养生着眼点在于起居饮食。成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先生认为很多健康问题往往是由生活细节引起的,因此应该将养生融于日常生活中。

  重视对脾胃的调理。先生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他提出很多调理脾胃之法,例如主张在夏季早晨起床,不要马上进食物以实胃,而应先进米汤以润肺等。

  推崇食粥对身体的疗疾之功。先生指出,粥能益人,无病可调养,有病可疗疾,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碗,能生津快胃。此法简单,易得易行。

  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老老恒言》要求老人应定心、戒怒、知足、善于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寿度百岁。该书不近丹药,不求仙方,惟从日常做起,内容细致、平实、方法简单、易行,是中医养生读物中罕见的,被后世奉为“养生圣经”。但该书毕竟写于200多年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其中有的方法在今天已不大实用,故在后文解读时删去。《老老恒言》又是一本非常精致的书,文字精当,字字珠玑,信息量非常大。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有的只是操作性很强的养生感悟,书中告诉你衣食住行皆可养生,行走坐卧均有学问。读过此书,你会感到健康长寿不是离我们很远,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能坚持下去,人人都有尽享天年的权利,人人都有望获得健康和长寿。

  有一个老人,他学识过人,著作多被收入《四库全书》;他参阅了307本古书,上至《周易》,下至《张文仲备急方》;他75岁开始写书,亲身体验,把养生心得一一记下;他的书不近丹药,不求仙方,唯从日常做起,内容细致、方法简单,是中医养生读物中罕见的,被后世奉为“养生圣经”——他就是曹廷栋,他写的书名为《老老恒言》。本书依托《老老恒言》,力争最大化地把原书精华呈现给读者,同时又根据现代生活实际做相应修正和拓展。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有的只是操作性很强的养生感悟。读过此书,你会感到健康长寿不是离我们很远,不是高不可及,只要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人人都有尽享天年的权利,人人都有望获得健康和长寿。

  京ICP证030173号京网文[2017]2863-327号©2020Baidu使用百度前必读平台协议企业文库广告服务百度教育商业服务平台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