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问题,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中国的养老,目前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其中1996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大会秘书长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榜样。”所谓亚洲方式,就是专指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里,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意义非常深远。而且,坚持和发展家庭养老的传统,对发展中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代际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无论商品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家庭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仍然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因为,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但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中国的养老模式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养老、安老,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70%的老年人得到了比较好的赡养。各级政府依靠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养老方式,是广大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基本需求。可是,一些老年人对养老也有不满意的。对于不满意的比重说法不一,有的说22%的人不满意,有的说19%的人不满意,有的说26%的人不满意。总之,有1/3的老年人认为安老养老问题突出,对养老状况不满意。这是因为,家庭养老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其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家庭养老的观念、养老意识淡化;“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已彻底打破;高龄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年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养老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拿不出较多资金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城市,家庭规模的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将日益增多。
《上海市家庭变动趋势分析》一文中指出上海的家庭特点主要有:家庭总是在持续不断地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家庭总量为314.6万户,90 年代初上升为415.3万户,10年增长了100.7万户);家庭平均人口日趋收缩(全市家庭人口规模1949年为4.91人,到1982年全市家庭的平均人口已下降到3.6人,目前的家庭平均人口不到3人);单身家庭、老人家庭呈迅速增长趋势(全市439万户家庭中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占26.4%,较1990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上海的例子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我国城市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以上表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家庭养老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未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一条出路。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急需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社区是指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一定的地理区域,该地域内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以及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及组织。在中国城市的社区,一般指一个辖区或街道办事处。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留在家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和亲人们、熟悉的邻居、朋友们在一起安度晚年。
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一些地方对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化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社区内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渠道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先后出台了有关政策与法规,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大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港、澳、台,甚至国外组织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加快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方的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起步,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这种情况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及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局面亟待改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