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各国为应对老龄化,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生活,从最开始的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根据人们的需求逐渐衍生出很多养老模式,例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房产养老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全球哪些养老方式吧!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不仅年轻人有寻找知己,过一种更为舒心生活的需求,老年人也是如此。上海市的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对结伴养老表现出意愿的受访老人,将近七成。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对抗孤独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增加他们与朋友共度的时间。来自美国德州的这四对夫妻,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年轻时他们把酒言欢,志趣相投,年老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这些小房子结构简单,相当环保,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整个屋子都以原木为基础,打造出融入大自然的浑朴味道。屋子里有书和沙发,屋外有阳光和花。四对好朋友,天晴时,看书晒太阳,外出垂钓。下雨了就在家聊天,喝咖啡,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事实上,拿德国来说,德国人是世界上最喜爱结伴养老的国家。不同于养老院的呆板,选择结伴养老的老人,可以选择自己一起生活的邻居。
目前,在德国各地已经出现了300多个老年公寓。入住这些公寓的老人们,他们在入住之前,就了解居住在这里的老人的爱好脾性。如果和自己相投,就选择住在这里,如果不合适,就可以换别的地方。
荷兰阿姆斯特丹,最为理想的社区代表,就是基于脾性相投,三观相合的理念,建造而成的。这个上世纪90年代,荷兰提出的多样性住房方案(differentiated housing),消解了人们在选择入宅是基于户型,收入,阶级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而更注重邻居之间是否情投意合。
这种新潮的理念更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或者说是对知己的追求。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被放在第一位置,所以住在小区里的邻居们,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以及心情指数,都远远高于传统钢筋水泥房内的住户们。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事实上,住在这里的人,就是认同这种生活理念的人,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相处的时候,拥有更高的契合度。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中国敬老院网推荐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要根据老人情况而论。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智慧养老是由互联网、物联网、人联网组成的养老模式,老人或老人子女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相应的养老服务,针对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在老人家中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老人外出时也佩戴相应智能设备,随时监测老人的健康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为老人定制个性化的服务,还可以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突发情况。是一种较为新潮的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或高龄、失能失智的老人、有照护需求的老人。
西班牙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他开展了一项名为「共住与互助 Vive y Convive」的项目,与人道主义之家很相似,但是更为深入。
在这个项目中,年轻人可以通过登记申请,选择入驻到一户老人家,以一种亲人般的存在形式,陪伴在老人身边。被选中的年轻人需要,每天抽出2小时的空余时间陪伴老人。
而相对应的,年轻人能获得的收益是,可以通过和老年人的朝夕相伴中,汲取人生知识,并且拥有一处符合心意的住宅。
在西班牙,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800万,其中20%独居。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示感到孤独,这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尽管被这种孤独感包围,但大多数老年人宁愿留在家里忍受孤单,也不愿意搬离住所,进入养老社区等地方生活。
1996年,「Vive y Convive」项目,在一个住宅区开始展开。之后广受好评。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在为期一年的共同生活经历后,72%的老年人认为,和年轻人一起生活,感觉更安全;82%的老人认为,减少了孤独感;92%的参与者表示,会推荐其他人一起加入这个项目。
到现如今,大约有超过31座城市加入。年轻人和老年人非常重视「Vive y Convive」项目,他们给出的综合评分为8.95分。
何塞出生于阿斯图里亚斯,现年90岁,他曾经一直是测量师,走遍了整个国家。而克鲁兹才21岁,在芬欧汇川学习电信。
在入住之前,这个年轻人曾有过短暂的担心,「我的祖父母非常平庸,而且他们不让我做很多事情,我不知道他是否会一样。」
而事实证明,克鲁兹完全多虑了,他们度过了非常有序而又充实的生活,两个人之间彼此交流学习,都对自己的经历感到满意。
每月只需缴纳300元房租,每月仅需陪伴老人20个小时,就能入驻位于城区,设施齐全的单人公寓。
这个杭州推出的,年轻人以极低价格入住养老院的项目,有一个深情的名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是迫于现实压力,陪伴在老人身边的,不再是他们的儿孙或子女,而是一个个热心的,却又缺乏经济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每天下班回到养老院,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去陪陪这些老人,陪他们聊天、一起健身运动,或者下棋练书法。在年轻人的陪护下,那些孤寂的老人们,不仅能够得到身心的舒缓和关爱,还能了解最新的事物,获得一种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而年轻人呢,不仅能够培养耐心和爱心,还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们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在大城市生活,占大头的房租问题。在急剧上涨的房租和房价面前,300元的房租,无疑缓解了他们很大的一部分压力。
如果这种陪伴项目,能够在中国更多的城市实施,那可谓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事实上,这种年轻人入驻养老院的方式,并不是中国的首创。在国际上最著名的当属于荷兰的「Humanitas Home 人道主义之家」。
荷兰学生每月平均花费在住房上的租金为,366欧元(约410美元),并且通常还是狭窄或昏暗的普通房。即便如此,该国的很多大城市还是面临着住房不足的问题,比如阿姆斯特丹就短缺了近9,000个学生房。
而与此同时,该国的长期护理设施也面临着短缺问题。2012年,荷兰政府决定停止为80岁以上,并非急需的公民提供持续护理费用。一大群老龄化的成年人,既无法再得到政府提供的家庭免费护理,也无法自己承担这笔费用。
新的裁决导致寻求社区护理的人数减少,使这些社区也难以维持下去。长此以往,将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为了使社区维持下去,Humanitas 的董事 Gea Sijpkes 说:当时,我想到了一群人 —— 学生。
住进养老院的年轻人,通常除了有爱心之外,还各怀绝技,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会做菜,有些人会摄影等等。比如下图的段子手 Jordi 除了会弹吉他,常常一句话逗得老人开怀大笑。
这些学生也没多少钱,如果他们能够在 Humanitas 获得一个房间,他们就不必为他们的学习借很多钱。而这些年轻人,也会使 Humanitas 成为最温暖的家。对于居民来说,学生代表着与外界的联系。当学生从课堂,音乐会或派对回家时,他们与老年邻居分享这些经历。
比如下图中的 Mentink 是个IT高手,虽然是位高个子大男生,不过教起老爷爷来十分耐心温柔。没过多久,老爷爷就兴奋又自豪地说:我已经学会了收发邮件,还有视频聊天了。
于是,代际生活模式开始普及。自2012年 Humanitas 向学生敞开大门以来,荷兰又有两所养老院也纷纷效仿。之后在法国里昂引入了类似的计划。在美国,克利夫兰的贾德森庄园,退休社区开始接受克利夫兰艺术与音乐学院的学生。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代际和老龄化项目研究教授,马修卡普兰说:「这种关系可以获得的益处,远远超过一次性公益活动。只有年长的和年轻的人之间,建立更为深厚的关系,这种陪伴方式才更有意义。而这需要大量的,持久性的互动。」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老龄化已经全面进入中国。据估计,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们终将老去,但是从容面对或手足无措,选择如何老去,是我们所有人都面对的拷问。
或许,这也是未来中国式养老,需要探索的方向和道路。只是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要等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