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加快推进和完善?

2020-11-17 12:32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报告透露,针对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指出的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各相关部门正通过加强规划、完善配套措施、推进医养结合等方式

  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了这一报告。他们在审议时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必须加大力度做好老年人工作,为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各种养老方式提供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保障,还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时要重视医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通过不断推进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肯定:国家出台多项改革措施都是重大利好

  “明年基本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父母可随子女在城镇迁移落户”“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公建民营’试点工作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报告中提及的这些内容,并给予充分肯定。

  董中原等多位委员表示,反馈报告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以及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多数已经取得进展或启动相关工作。

  报告指出,目前,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等措施,增强制度可持续性。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6

  420元。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快推进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2016年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017年基本实现符合转诊条件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财政部、保监会继续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配套措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公安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本人及共同生活的父母在当地落户。住房城乡建设部加紧编制《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等,促进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商务部继续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司法部加强老年法律援助工作,推动在养老服务场所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联系点。

  10月签署了《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协议》,2016年即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试点。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继续加强对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排查风险,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报告显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也得到有效促进。2016

  4月,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6月下旬,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等50个市(区)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促进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加快启动医养结合数据监测、医养结合考核评估等事项。

  赵德明委员认为,“居家养老、居家赡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各地要做好改革探索,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老年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赵德明委员认为,国家所主张的养老战略是可以操作的,可行的。“居家养老、居家赡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各地要做好改革探索,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老年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吴晓灵委员强调,一定要重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从国家财力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养老事业上承受太重的负担,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更不可能。我们有孝养父母的优良传统,家庭养老可以让个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在我国更应该以居家养老为主。

  吴晓灵认为,实现居家养老为主,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强调家庭所负的责任。二是要把居家养老和社区医院建设结合在一起。如果能把社区医院建设与居家养老、提供老年人的就医服务结合起来,是非常有益的。三是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居家养老的时候,社区应该配备护理中心和护理人员,把护理人员派到家庭中去做服务、集中管理,这种方式比较好。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加强工作指导,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使居家养老服务能够较快地规范、健康发展,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刘政奎委员说,通过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还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车光铁委员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他强调,“当前,老龄事业投入不足、资源偏少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也是制约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投入整体情况来看,越往基层责任越重、压力越大,但地方财力不足等瓶颈问题短期内确实很难破解。国家有关部委应尽快建立合理的老龄事业资金投入及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罗亮权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设立社区老年人的照料中心,对农村幸福院和老年人协会等筹建要加大投入。他指出,“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比较低,每月70

  陈喜庆委员认为,理清老年人工作思路,既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别,也要考虑年龄段的差别。他指出,“国家提出老年人工作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现在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比较重视,而对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视程度不够。”

  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有4千万,这是养老工作的难点之一,如果再加上高龄、失能还有失智老人,那真是难上加难。”方新委员说,对报告提出“到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她完全赞成,认为特别有必要,但要真正落实很难。她做过调研,依托社区对健康的老人是有帮助的,能组织开展很多活动。但是对于失能、失智老人,除去发些津贴和年节慰问品外,基本帮不了什么忙。而社区医院、卫生站也因能力和医疗方面规定的原因不能提供任何帮助。韩晓武委员表示,目前,全国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床位加起来只有7万多张,需求却是上千万张。另外,从长期护理来说,现在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不能享受医保报销,有些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占用医疗机构床位进行“养老”,这又加剧了医疗机构床位的紧张。

  根据反馈报告,目前针对失能老人的保障措施包括:重点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继续鼓励各地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给予生活和护理补贴;进一步发挥供养服务机构区域辐射作用,为更多农村低收入、高龄、独居和失能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易连军认为,应重点针对失能老人、养老机构、护理员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特殊的补贴,提高护理人员的特殊护理工资待遇,减轻养老机构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此外,谈到医养结合问题,易连军说,失能老人护理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失能老人养老机构需要有医疗知识,比如让养老机构挂靠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开展医养结合和医护结合。

  “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年的慢病带入了老年,特别是中风,所以慢病防控关口前移是防止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措施。”王陇德委员说。

  养老服务中的医养结合也是与会人员在审议时讨论的重点。吴晓灵认为,医养结合的集中养老应该定位在中高收入人群当中,让它能够自我循环。因为在养老产业上有土地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人打着养老产业的名义搞房地产开发,为杜绝这种寻租现象,应该让它市场化,面向中高收入人群做。政府财力应主要管两头,一个是普遍性的社区养老;一个是真正的孤寡人口的集中养老,即福利院。中间那一段应完全市场化,也就是医养结合的集中养老。最后,为了发展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我们应积极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李连宁委员指出,老年人第一需求是医疗服务。过去,很多人不愿意去建在郊区的养老社区,是因为看病不方便,出问题急救不了。郊区环境好、空气好,如果还有很好的医院,这样的养老模式就会很受欢迎。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建仁现在从事养老事业,他说,他在社区调研过养老问题,曾经有一个老人失能以后,家里7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