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理论

2020-11-27 14:02

  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梦想。据推算,2013年我国仅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将达到3750万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我国现有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很缺乏,建议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规划好养老问题,这对建设幸福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

  记者: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梦想。张教授,您一直在跟踪调查社会养老问题,那么,目前我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张明锁:目前,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已经十分庞大,服务需求也十分迫切。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发布的数据:2010年末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2012年,我国失能老人达到3600万人。2013年将增长到3750万人。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该研究报告还显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很严重,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实社会问题,构建满足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使这些老人们也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另据新华网2013年4月14日的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现在不到300万张,缺口达700多万张。这些床位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敬老院的床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仅占50万张左右。

  2012年,河南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约为26.2万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约为18.6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水平。所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化养老体系。那么,您认为目前比较成功的实践和办法有哪些呢?

  张明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虽一字之差,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解释,它把社会化的为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

  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1年以来,郑州市金水区又在河南省率先试水,开始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探索,拿出了130万元购买26个社工服务岗位。2012年底,金水区又花了250万元购买50个社工服务岗位。这些岗位涉及社会民生的多个方面,包括慈善公益、养老服务、学生心理辅导、婚姻家庭咨询、婚姻危机干预、优抚对象服务、青少年服务、助残服务等领域。2013年金水区要花150万元购买3个社工项目,每个项目50万元左右,项目将围绕社会民生、社区服务展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引进与推展,使金水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掀开了新的一页。如恩夕社工服务中心运作的老年大学项目自2011年底开始,如今在郑州市花园路街道周边的老人里形成了一定的口碑。老年大学开设了摄影班、美术班、舞蹈班和模特班等科目。现在,恩夕社工服务中心正在实施一个“老街坊”计划,请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帮助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结成对子,定期探望交谈。

  实践证明,政府主动购买为老公共服务,由社区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承担并专业化、规范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适合老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居家养老,使老人与亲友邻里联系依然密切,家庭氛围浓郁和谐,社区为老服务又比较周到,所以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记者:如您所介绍的,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从原则上讲大多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充。但对于您前面所介绍的那些失能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护理服务,而这种专业化的护理和服务,就需要有相应的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机构来实现了?

  张明锁:是的。居家养老服务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那些失能老人,他们需要更多时间的护理服务,所需要的护理服务专业化要求也高,费用也远远高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还难以承接这样的服务,这就需要送这些老人到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养老服务机构去养老。

  但是,郑州市民政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郑州登记在册的养老院有近40家,可提供床位5000张左右,仅住3800多人,床位空置率超过30%,绝大多数老年公寓处于“吃不饱”状态。我们在调查中与机构负责人和入住老人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到老人们愿意到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是离家近,家里亲属便于照应,老人们能够经常与家人见面,孤独、恐慌等不良心态就淡化了很多。另外,养老机构的服务应该比较人性化,“视老人如父母,替儿女尽孝心,为社会解忧愁”。对失能老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照料,随身服务。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以往把养老服务机构多数建立在郊区、将养老服务体系二元化的做法,依托社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使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一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具体建议如下: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社会各界必须摒弃那种把养老仅仅看作是家庭私事的传统观念,一定要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看作是依法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二、城区每一个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每一个乡镇政府都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在自己的辖区内逐步建设1-3个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民政部的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完善、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电信业务收费,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所属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在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1)社区自治组织要依法设立老年人组织,积极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2)要遵照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协调机构与老年人及其亲属的关系,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3)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特别是要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助服务,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进行志愿服务,可通过社区“时间银行”进行储蓄,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服务良性机制。(4)逐步形成“政府负责、社区搭台、社工运作,群众协助”的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统一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引进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1)在养老机构中引进社会工作机制,通过社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性的服务技巧,不仅可以解决老人面临的窘境,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社会工作也可以帮助机构工作人员摆脱紧张和压抑的心理,促进工作人员和老人之间的良性互动。(2)在养老机构中引进社会工作,最主要是引进社会工作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重视老年人的尊严和价值,善于发现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3)社会工作还可以协助老年人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推进老年人与子女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并调试老年夫妻间的摩擦与冲突,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挥家庭的正常功能。(4)针对老年人或轻或重的心理不适,需要社会工作者辅导老年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试,以缓解其内心的压力,使其对生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记者 贺新)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