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奇葩说》谈谈我的养老计划

2020-12-11 14:06

  看了那期大家都说好的《奇葩说》,讨论“父母要去养老院,做儿女的怎么办?”

  黄执中的发言很中肯,他说父母有选择,如果他们真心想去养老院,就应该让他们去。也不是去了不回来,有这个选择,可以去试试,想回来就回来,随时去随时回来。这个观点更像有清晰界限感的两代人。蔡康永将这个观点升华到“父母是老人,首先是人,有自己的选择权。”

  相反,反方的观点看起来像上个世纪捆绑在一起纠结的两代关系,也很煽情,“就算天天吵架矛盾,至少以后去世了不后悔”,“没有爸爸的家不是家,你想去养老院,没门。”

  关键是,父母都各不相同,他们有不一样的真实想法:有的父母是真的想去养老院,有的假的想去,只是不想给你添麻烦,或者是不是试探,如何区分对待?父母想去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养老院,你有多少钱和资源来保证这个选择和自由,还有疾病时的尊严?什么样的老年生活是父母想要的,而不是你单方面觉得好的?

  有的父母不想要捆绑,有的父母要的只是陪伴,而不是天天在一起,有的父母要的是老年了还有价值感,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了解清楚他们的想法。

  而在一个社会层面来说,养老院可能是我们父母这一代和我们以后所有人养老的方式。张泉灵说到的数据也是如此,未来90%的人都要社会养老。

  我个人是只要父母不是非常排斥养老院,我肯定会去很多养老院考察的,我也会试图带他们去体验,看看他们的想法,家里和养老院,都摊开来让他们自己选择,可以互为补充,也可以选择一个,找一个他们可能更好的生活节奏。

  而目前,很多人对养老院排斥,可能是因为现在养老院的条件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养老公寓、银发公寓在建,有保健医、有吃饭的地方、棋牌室、娱乐设施,子女可以随时来看望,老朋友可以住在一起,我觉得子女需要的其实只是储备钱,而不是纠结该不该去养老院。

  有一次我看到有个媒体的专题是把父母生你之前,年轻时候的照片都摆出来,20岁的妈妈是校园最佳篮球手,24岁的时候妈妈得到了人生第一个文学奖,23岁的时候爸爸在厂里表演自己编的霹雳舞的样子……

  这个专题感动了很多人,你认识的父母,是你有记忆之后,可能现在在你眼中,他们就是跟着孙子背后在跑,每天去菜市场的人,是一个没有自我,喜欢管制你的人。

  可黄执中说得好,老年人就应该接地气地生活着吗?对不起,那是你眼中的父母,你看到的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那是他们想照顾你,牺牲了自己之后的样子,而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

  前段时间,韩国电视剧《我亲爱的朋友》讲了一群老年人的好朋友,全是韩剧老戏骨演的,看得非常过瘾。它抽离出了社会对一个老人的绝大部分的身份定义,比如关乎亲情的“父母”;或者“妻子”或“丈夫”,或者七大姑八大姨,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社会属性,彼此多年的-“朋友”,又设置了一个女儿在旁边观察的视角,讲述了这群阿姨和叔叔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在一群老“朋友”这个场中,他们是自己,而不会被各种利他的亲情、责任、义务绑架,因而你看到的老人是丰富而立体的人物。他们有最真实而揪心的无奈,对人生深刻而透彻领悟,对友谊、亲情的守候和珍惜,以及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或者坦然……

  其实,正如,杨绛说,在暮年,我们劳顿的人生,才终于得到了一个真正的居所。是的,年轻时太多责任,我们能够真正自由、自我对话的时间也就是老年这个时候。

  老年真的不是人生的垃圾时间,而可能是一个最能做自己的时间。当我们抱怨父母对我们管制很多的时候,我们是否又想过,我们支撑过父母寻找自我吗?特别是在50后这一辈,其实自我建构就不够的一代人身上,习惯了集体主义,习惯了为家庭奉献,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过真正的自己。

  我想最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可以,尽量不要麻烦他们带孩子,或者帮你做家务,他们操劳一生,应该鼓励他们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应该鼓励他们去做更多自我的探索,去快乐地生活。

  年轻时就应该为老年储备足够的精神资本。如果你早年活得不错,老的时候这一切并不会戛然而止,虽然你会感到更多身体心理的限制,但是探索和审美其实不会停,而且可能因为老了感受更丰富,而更具有层次。

  我的外婆是个独居的老人,外公早死,四十岁到九十岁,她的生活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自己种菜,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为儿女们做各种食物……最后无疾而终,老死在自己的床上。我觉得这就是最有尊严的老年状态。外婆八十多岁以后,总有儿女要接她去自己家住,希望陪伴她照顾她,让她不要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可是她总是说我一个人也是一户人家,你们有自己的生活,我得有自己的去处——即使到最后,她的自我和尊严是从来不退让的,她保留到了最后。

  现在老年寿命越来越长,最怕那种天天抱怨儿女不看她,家里各种关系扯不清的情况,不怨,不自怜自艾,就是一个老年人最好的样子。

  其次,要先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跟很多中青年谈生死还可以谈,但是一跟老年人谈生死就好像挺忌讳的,实际上不去谈死亡,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大因素。第一可能死的时候会有遗憾。比如有的老人和子女有很多结,如果没有想过自己随时面临死亡,就可能永远不去碰,如果这样的状态,一旦真的死了,老人可能会带着很大的遗憾离开世界,而儿女心中的遗憾也可能就化不开了;第二,不想死亡,令你不懂得珍惜时间。不去想还有很多没有做过的事,而如果你知道疾病、死亡随时可能到来,你直面它们,就会想要珍惜生命,想做的事马上就要去做,这就是不知死焉知生。

  还有,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间。很多老人寂寞深似海,很多老年人会一直要求儿女来看他们,会一直管儿女的很多事,这些容易带来烦恼,同时也是一种人格不独立的表现。其实老年需要吃老本,比如健康、金钱,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还要有精神老本。很多老人的时间LIST,是早上四点钟醒来就刮头皮、捶腿,然后给儿女打电话,然后再揉腰一百下……很多老人需要找这些养生的事情来挨过这些时光。但是如果只懂得养生,老人生活是不行的。不要只是想到长寿,养生,惜命不会长寿,快乐地度过生命才能带来生命能量的长养。

  最后,老年生活其实可以去发展艺术。老年人喜欢文学艺术,如果晚年依然能够被美滋养,那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算是在家里插一束花,也是好的。有了对于生命的豁达,就能重新轻松的态度去面对随时存在的生命之美。

  老年其实挺长的,60岁刚退休,80岁开始不能动,到90岁需要人伺候,这么几十年,你完全可以早点安排。我本人,老年时候,我希望有个小公寓,有宽裕的积蓄,有一群老朋友,能动的时候做点年轻时就喜欢干的力所能及的事,跟朋友们玩玩,到了不能动请得起专业的护工,儿女们经常来看看我,听听音乐看看书,我觉得就非常好了。

  (原创)浅析国辩之十: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2007年决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VS澳门大学)

  作者:林欣浩 辩词整理:林欣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正方: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胜) 反方:...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人的寿命也明显延长。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成了社会和民众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我好累啊,真的。 今天是入学的第二个月了,从未觉得生活如此痛苦。知道成绩了,尽管是全班排前的,但这并不是我想要...

  守住底线 方得始终 早上开车赶往单位,虽然有三年的驾龄,我却终究逃不过“...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