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逐年迅速递增,财政风险亟需掌握。《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调整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和平均工资计算口径。一方面,降低缴费率会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收入,不利于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平均工资计算口径,会使基于平均工资计算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下降,有利于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可见,降费综合方案势必深刻影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故有必要探讨降费综合方案对长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在其实施背景下研究财政风险预警。
本文在参保人缴费不都连续、缴费工资低于统计工资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和国发[2005]38号文件,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来75年收支结余的精算模型。首先,考察降费综合方案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其次,基于降费综合方案实施背景,设置低、中、高三种情景,预测未来75年间各年的财政风险。选择财政风险预警指标,设立预警级别,评估各级预警的年份区间。考察延迟退休、生育政策、缴费率等等因素对预警指标的影响。据测算结果提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将参保人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其中,“老人”是指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已退休的参保人员;“中人”是指该文件实施前入职、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新人”是指该文件实施后入职的参保人员。
由国发[1997]26号和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可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结余等于缴费收入减去养老金支出(由统筹账户或个人账户支付)。由统筹账户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包括“老人”的基本养老金、退休“中人”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养老金、退休“中人”超过计发月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简称个账养老金)、退休“新人”的基础养老金和退休“新人”超过计发月数的个账养老金。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包括退休“中人”和退休“新人”在计发月数内的个账养老金以及对他们的个人账户余额返还。其中,个人账户余额返还为参保人员在缴费期死亡或在个账养老金计发月数内死亡时,政府退还其法定继承人的个人账户余额。累计结余按通常理解处理:若上年累计结余为正,则当年累计结余=上年累计结余×(1+投资收益率)+当年结余。若上年累计结余为负,则当年累计结余=上年累计结余+当年结余。据此构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结余精算模型。
根据统计年鉴和相关文件等估计必要参数,用所建精算模型测算了1997—2018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9》公布的实际收支进行对比,得到该模型测算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1.78%和90.46%,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
对比分析三种情形:情形1,单位缴费率依然为原先的20%,平均工资计算口径不变,仍采用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情形2,单位缴费率降至16%,平均工资计算口径也不变;情形3,单位缴费率降至16%,平均工资变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加权平均工资。上述三种情形下其余参数均一致。
以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来衡量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引入结余变动率=[变动后的结余(当年结余或累计结余)-变动前情形1下的结余]÷(变动前结余的绝对值)。得到情形2和情形3相对情形1而言的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的变动率如图1所示。
情形2较情形1的当年结余变动率和累计结余变动率都一直处于零以下,表明只降低缴费率会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恶化。情形3虽然在预测前期少数年份会使财务状况有所恶化,但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的变动率分别在2020年后第17年和第25年上升至零以上,表明在预测期的大多数年份情形3下的财务状况比情形1和情形2下的好。可见,施行降费综合方案,虽然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仍会恶化,但比起情形1和情形2来,财务状况恶化的势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财政风险可用如下指标来衡量:1)当年支付缺口,是当年结余的负数;2)累计支付缺口,是累计结余的负数;3)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当年支付缺口与当年财政收入之比;4)累计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累计支付缺口与对应年限内财政收入合计之比。
选择企业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增长率、记账利率、过渡系数和投资收益率这6个具有单向影响的因素,使它们统一往有利于或不利于财务状况方向移动,设置中、低、高情景假设如表1所示。
基于中、低、高情景参数分别计算上述4个衡量指标得到各情景下的结果如图2所示。
在不计财政补贴情况下,中、低、高三种情景下均会出现支付缺口。当年支付缺口的起始年份和累计支付缺口的起始年份在基准的中情景下分别为2020年和2022年;在悲观的高情景下两者都在2020年以前;在乐观的低情景下分别为2025年和2033年,较基准情景分别推迟5年和11年。两个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从各自情景对应的缺口起始年份起逐年快速攀升,表明财政风险随年度推移而快速增长。
以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w)为财政风险的关键预警指标。设0 w ≤ 1.5%的区间为蓝色(Ⅳ级)预警;1.5% w ≤ 3.5%的区间为黄色(Ⅲ级)预警;3.5% w ≤ 7%的区间为橙色(Ⅱ级)预警;w > 7%的区间为红色(Ⅰ级)预警。在中情景下,蓝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0—2021年,黄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2—2023年,橙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4—2025年,红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6—2095年。在低情景下,蓝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5—2026年,黄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27—2032年,橙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33—2034年,红色预警年份区间为2035—2095年,各预警级别的起始年份较中情景分别延迟了5年、5年、9年和9年。在高情景下,从2020年起已为红色预警。
以中情景为基准情形,分别将女工人的退休年龄从50岁提高到55岁(女干部和男职工的不变)、总和生育率、工资增长率、缴费工资占统计工资的比例、个人缴费率、缴费持续率提高1%,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对它们的弧弹性如图3所示。
影响方向可分为两类:一,使w反向变动的因素,包括退休年龄和总和生育率;二,使w先反向后同向变动的因素,包括工资增长率、缴费工资占统计工资的比例、缴费持续率和个人缴费率。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工资增长率、退休年龄、总和生育率、缴费持续率、个人缴费率和缴费工资占统计工资的比例。
基于这些因素变动导致的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可判断它们对各级预警年份区间的影响。
第一,先行推出女工人延迟退休制度。敏感性测试发现,女工人延迟退休能降低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女工人的现行退休年龄明显偏低,故从女工人开始延迟退休比较合适。
第二,尽快组织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资源环境学家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目前有两种对立观点。一是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生育率。本文结果也表明提高总和生育率有利于降低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生育率会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发生冲突。入托难、入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甚至行路难等现象都反映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劳动人口短缺要靠科学技术来解决,如生产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等。
第三,适当控制养老金增长率、过渡系数和记账利率。从中、低、高情景对比可见,这些因素都仅影响养老金支出,适当控制它们可有效抑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提升速度。
第四,采取措施适当提高工资增长率、缴费持续率、缴费工资占统计工资的比例和个人缴费率以应对眼前难关。从敏感性分析可知提高它们在预测前期能有效减轻财政风险恶化势头,但在预测后期,将导致更严重的财政风险。故在预测后期,需要更大力度提高退休年龄,控制养老金增长率、过渡系数和记账利率。还可考虑增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对象,如基于奢侈品消费征收。
第五,若要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就得增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对象。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会增加养老金支出,从而提高财政风险。若需同时降低风险,就有必要增加养老保险费的来源。
第六,提高企业缴费率虽能降低当年支付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但也会增加企业的缴费负担。这不利于企业轻装前进,不利于改善营商环境,也不符合目前基本养老保险降费的政策。若不提高缴费率又要降低财政风险,也应增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