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没存百万免谈”,听到这种论调,我笑了,因为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我父母亲今年都76岁了,至今守着几亩薄田过平淡的日子;我二伯父今年89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至今自己种粮种菜、生火做饭,自食其力。他们一辈子生活得恬静安然,虽然贫穷,几无存蓄,但除非病老到卧床不起,他们一生堪称生命不息,劳作不止。
但更要看到的,一是,养老并非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个人的事。即便在西方富庶国家,养老金来源也是多样化的。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其中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二是,我国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政府对公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全兜底”,这种想法恐怕过于“乌托邦”。三是,追求理想的养老方式没错,但须符合现实。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国”里,财富也非天降。丰厚的养老金,是建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财政充盈、企业高效益的基础上的。
现实是,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最低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现有不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足千元;地方行业年最低工资保障线元;在广大农村,年龄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并不多……对此,有些专家和社会群体却罔顾事实,幻想着退休金除了满足日常开支、住房费用、医疗成本、护理费用外,还要满足学习、旅游、兴趣爱好等费用。这些专家似乎生活在火星上,不谙世事与国情;个别社会群体似乎自认为超凡脱俗,是与公众迥异的“特殊阶层或群体”,所以才会滋生出“养老没存百万免谈”的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