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试探、大概如此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者之中,资本力量真正能插手的也就只有社区养老,而且还只能打打辅助。
机构养老成本高昂,一般资本承担不起,性价比、利润更是最大的问题。要想在机构养老做出成就,成本和风险太大了。混得好点的与政府合作,由政府选择购买服务,勉强养活项目,只有极少数能打造出机构养老品牌。
能使得上劲是社区养老服务这块,毕竟各处都在试点。之前在其他问题上讲过,社区虽然组织了老人养老场所,但是他们管理服务人手不足,靠社工组织的志愿者稳定性不是很好,这就有了资本介入的空间。
国内的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缺乏对中国养老市场的理性认识,更缺乏理论指导;二、没有具备吸引力的养老产品。
目前中国的很多养老公司仍然停留在一些华而不实的产品上:手机呼救服务,没错这个有用,但是平时最需要的不是这个。家政服务,也很好,没什么用,你的工作人员绝无可能做到及时服务(即使能做到,成本也不是你能承受的),除了洗澡、理发等之外,老人自已就能搞定,大不了他找社区养老站或者邻居帮忙。心理疏导更是扯淡,派的人素质参差不齐,要知道他们是因为项目才连接在一起的,平时接触少不够熟悉,这不成尬聊了么。想要更专业的人员?可以,请投入成本。
不要光看到“基础空白,市场广大”这些,也要看到,中国是大政府,它对自已的国民是有责任,这几年更是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街道、社区、村委、志愿体系,都会参与到养老进程中来,而且很多还是义务,他们更熟悉老人情况,彼此互信更好,服务更及时,这会导致资本力量的发挥和利润空间缩小。
专业化、本土化、低利润率,不可替代性,这就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至于机构养老方面,少数精英养老机构走品牌路线,大部分低质低价,作为补充辅助。
中国的老人构成如何,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成本收益如何,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的差异,当地风俗与背景,群众的消费水平,如何与政府和基层组织合作,如何与志愿组织合作........ 很多东西不是光看调查分析报告,而是要实实在在沉下去才行。
小政府背景下的商业养老理论,不能照搬在一个大政府背景,具备强力基层组织动员能力的社会,想一锄头挖金娃娃的,大机率被坑。
你真的想搞这个,不妨先去那些修建了养老设施村居试点,看看能不能提供医疗、教学、康复、洗浴、家政等服务。有条件,对方又有意愿的话,养老设施管理、厨师也可以备上,不要想赚大钱,主要是培育队伍和人脉,打磨服务产品。然后以此为中心,辐射到它的整个街道,起码十几个村居是有的。这样从下到上,稳步发展,等根基和人望有了,再试试能不能跟地方搭上线,争取政府项目。
三年毙了两个项目的来现身说法,其中有个项目,差点就成了。简单来说,中国目前的养老行业仍处于试探阶段,有渠道资源,有地方扶持的自去做了,相信你不是这种情况,不然也不至于跑到知乎来问了。
中国养老,农村城市二元化,农村不说了,没有你插得进的地。城市嘛,地方政府多数定9037策略,结果还常年不达标,打脸打得啪啪响。老年人收入构成摆在那里,市场总量就那么点。需求?有啊,有效需求,就这么点了。
没有稳当的渠道资源,养老院一类相当劝退,我前期调研,客户消费影响因素占大头的一是传统观念导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二是不愿离子女太远,也就是说地段得非常有讲究才行,依现在的地价就要命了。然后人工也是个大问题,自己培养成本高,不自己培养员工行业留存周期短得你哭都哭不出来,管理成本高。
社区和家庭养老,目前就是做辅助。如果没有新冠,我其实打算推点上门服务的,有些特质化服务细化流程,算家政的亚型细分,做上门可以试个水,结果让新冠闹的
《2019—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由图二可知,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11.70%,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预计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根据各省份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上海市、辽宁省、山东省、四川省、江苏省和重庆市六省已提前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红利正削弱减退,未富先老成为了我国养老的一个典型现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加速我国老龄化的发展?
与2017年相比,全国人口出生率仅为10.94‰,下降1.49‰,2018年各省新生儿出生率也均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另外,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增长幅度减弱,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这在加速社会老龄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养老困境。
其次,医疗水平的改善也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上升到2015年的76.34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递增,国民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养老问题日益严峻。针对人口流动活跃,独生子女养老负担重等社会问题,养老模式也由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衍生出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
中国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儿女子孙的赡养和服侍。在这种模式下,子女既能减轻经济压力,老人也能感受家庭的温暖,安享晚年。
刘辉的研究论文《我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探究》指出,机构养老是由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事务执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的模式。与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是一种通过付费方式获得起居照顾服务的养老模式。当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分为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并尝试这种养老模式。
关于社区居家养老,范南等人在《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2019)是这样描述的:它是由政府牵头, 依托社区, 依靠专业化服务, 以家庭为核心,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这种养老方式借助家庭和社区街道政府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减轻了子女养老产生的经济、人力、时间等方面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要求。
养老问题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近年来,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养老困境,政府积极制定养老工作规划,数舆君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整合,梳理了2013年以来颁布的养老政策。
我国政府心系民生,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不断深化养老政策,推进养老问题的解决。另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今年两会工作中政府也提到要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这表示养老金迎来15年连涨。总的来讲,对于养老问题,国家十分重视,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出路。
人口老龄化作为世界性问题,在给各国发展带来阻碍的同时,也推出了一项新的就业项目——养老产业。因此,在养老问题上,我国除积极颁布养老政策外,也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养老产业。
养老服务要求的提升,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涵盖种类丰富。据《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智能养老产业体系,并呈现“创新、整合、应用、共享”的新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养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当前我国养老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数舆君相信在政府领导和市场协调的共同努力下,“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终将实现。
中国养老市场现在做的是越来越大了,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有点跟不上,市场没有得到满足,加上政府现在各种的红利不断的出台,对于养老产业来说,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机会和挑战也是并存的。
养老行业现在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和连锁化,服务也将会更加的专业、标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也会相应的结合起来。
可能大家把养老行业想的太简单了,所以失败居多。以中国养老行业现有水平、把运营体系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最基本要求都做好的机构都不多,这种情况下、激发有效需求都是纸上谈兵。
当前全球老龄化形式严峻,未来中国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社区养老模式革新、医养结合深化、智慧养老推进和养老金融市场开放等多个方向改革与开发,推动了养老产业发展。
中国养老产业已进入了革新的发展阶段。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外,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成养老新热点,以房养老、和综合养老新模式等业车各位当下养老模式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