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老子说:“虽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为贤智聪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晓大道却自以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厌恶了。”
62.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
63.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那些能够柔弱委屈以适应于外物的,才能坚韧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够枉曲其身而使之协和于环境的,才能确实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渐增高;破败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换使用新的东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贪,才能有所获得;若已经握持其物而依然贪多,反而会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总是抱一守道,以虚静无为作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则。”
【译文】老子说:“所以,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译文】庄子说:“没有实用之处,又怎么会有招来什么祸害呢?” (注:庄子强调无用之用为大用。)
67.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大知广博,而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论辩不休。”
68.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因着彼方对待而成。”
【译文】庄子说:“安适于生死年岁,安适于是非仁义,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
70.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文】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智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智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71.庄子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译文】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走过孔子门前唱着:“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72.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死生是一件极大的事,却不会使他(此指鲁国断脚之人王骀)随之变化,就是天覆地坠,他也不会随着遗落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73.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
74.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译文】庄子说:“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所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线.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不忘记他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
【译文】孔子说:“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译文】孔子说:“和万物同一体就没有偏私了,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执滞常理。”
78.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顺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况那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转化的道呢?”
79.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80.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对于事物无所偏私,弃浮华而复归真朴,不知不识的样子,在纷纭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