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首发仪式,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浙江办了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事。”
2016年,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成立《中医药与健康》编委会,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担任名誉主编、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为主编。此举旨在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体验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有机衔接,使孩子们了解中医药常识,从小在中医药文化熏陶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决心和信心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医药与健康》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全书字数6万,为小学五年级适用。内容包括中医药起源,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对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的认识,以及拔罐、刮痧、推拿、针灸特色疗法等。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介绍,该教材按36学时设计教学内容,每课时一个故事,遴选的36个故事均有出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一人一事”“一物一叙”“一课一体验”的方式,传递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展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中医药与健康》教材已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将于2017年秋季进入全省小学课堂。
“编辑小学生中医药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吴明华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恰逢其时。主编方剑乔告诉记者,《中医药与健康》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用词及理解能力,围绕趣味性、可读性、科学性进行编写,内容力求全面,做到尊重中医药文化历史原貌。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缪洪敏认为,小学生中医药教材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有利于自幼树立保健意识,通过孩子还可以影响家庭和周边人群,为中医药带来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中医药进课堂、进校园渐次展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在青少年成长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将中医药知识普及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有机衔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顶层设计。而一部兼具规范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教材,无疑是顶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具有开创性意义和表率作用。
笔者在今年两会期间曾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该校推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已近3年时间,卓有成效。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材的缺失让她相当困扰。
没有教材,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师资力量的培训都无所依托,给学生们“温故知新”造成的不便更是可想而知。中医药进校园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对各层面、各要素统筹考虑,编写教材只是个开始。在教学方法上,可设计更多体验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依托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据悉,浙江省还将继续编写中医药知识初中、高中教材。欣喜之余,笔者也建议,同步形成教师用书、家庭辅导手册等辅助教材,出台标准化的教育模板。同时,在更高层面上,整合卫生、教育及其他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各项工作有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