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而财政政策联结经济和社会,能促进效率提升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因此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刘尚希指出,“六稳”,不只是稳当前,还要稳长远,最重要的是稳预期,其他五稳才有基础,才是长期稳。通过一些短期政策手段可以实现前“五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但不一定能实现长期稳。要实现长期稳,需要企业有长期打算,才能沉下心来谋发展,在研发、创新和投资上,按照长期预期进行统筹安排。如果企业没有长期预期,研发创新和投资都会停滞,企业只是维持现状。
目前的宏观政策是“稳预期”的重大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有很多长期利好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改善长期预期有积极作用。除了政策外,还要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包括资金、劳动力、科技成果、土地等。同时也应看到,改革的获得感与减税降费的获得感同等重要,从长远看甚至更重要。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创新创业者就会增加,微观主体活力就会增强。
刘尚希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除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外,还有社会领域的改革。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改革激发社会创造力。因此,既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还要加快深化社会改革,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如果经济改革往前走,而社会改革滞后,社会的各种问题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在当前经济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社会改革也要加快推进。
谈及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时,刘尚希说,财政是经济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也是人心的稳定器。在宏观管理上,民生要托底,经济要活力,都需要财政发力。既把经济搞活,又实现社会和谐,财政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支柱性的。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综合功能,财政政策是对这种综合功能的灵活运用。
财政政策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财政自身的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迫在眉睫,加快财政自身的改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财政政策实现平衡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也离不开这个基础。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