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雅昌专稿】“想象•主流价值”展亮相中间美术馆 “亚文化”还在“亚”的位置吗? “想象·主流
原标题:【雅昌专稿】“想象•主流价值”展亮相中间美术馆 “亚文化”还在“亚”的位置吗?
2018年11月18日,由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和策展人苏伟联合策划的“想象·主流价值”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剧场、纪录片、电影、网络文化和亚文化、文学以及思想争论等形式,阐释了在默认主流价值存在的前提下,存在着面向或者反向于主流价值的实践。
“2017年初,中间美术馆开启了‘中国作为问题’的系列性活动与展览,2018年6月,中间美术馆邀请了戴锦华老师举办了‘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第一讲,并与之结缘,因此才有了今天这个思索自90年代以来主流价值形成的展览。”对于此次展览的源起,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在开幕式发言中解释到。
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左)、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的戴锦华教授(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者魏然(右),开幕式之后,三位嘉宾戴锦华、苏伟、魏然围绕展览内容、共享空间、何谓主流、主流与权力等问题做了主题演讲。
“之所以举办此次展览,一方面与中间美术馆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有关,另一方面,我们想探讨一直以来困惑大家的问题:艺术如何表现独立性和自由?”在策展人苏伟看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艺术创作者已很难完整描述社会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先把艺术的独立性打破。我们可以把艺术与其它创作形式如纪录片、小剧场、文学、电影、思想争论等相融合,共同探讨中国当下的问题。”
如果说苏伟更关注的是艺术的边界问题,此次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戴锦华则希望打破学科所设置的藩篱和壕沟,整体地思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但在中国思考中国有一个很大问题,即我们对何谓‘主流价值’这一基本坐标和参数很难达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流价值”不存在,在戴锦华看来,“当我们在整个世界望向中国的时候,‘共识’是存在的,这个‘共识’就是我们会对经典的权力机器有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戴锦华称这种对“主流价值”的共识为“共享空间”,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激变大多是在经典权力提供的“共享空间”中实现的,我们所有的文化、艺术现象本身都在尝试和主流价值进行对话、对抗、协商甚至恋爱。鉴于此,在考虑此次展览主题时,两位策展人在“主流价值”一词背后加上了“想象”二字。
此次“想象·主流价值”展,把“当代艺术”与其他的文艺创作和生产形式并置在一起观看,并把观察限定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最近几年的状况,通过七个章节即:“引子:黑楼孤魂”“彼岸:小剧场、新纪录片与第六代电影”“沉船之畔:都市电影”“性·政治:文学”“分裂浮出水面:思想史论争”“反光镜:遗产与翻译”“聚光镜:立场、阵营与问题的细化”和“平行宇宙”,展现文艺与权威对象之间的对话。
“我跟苏伟在讨论整个展览的设计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近40年来的中国,变化如此急剧,很难说哪儿是开端,哪儿是终点,最后我们选择了90年代作为开端。” 戴锦华说到。
录音师霍峰(陈希光怖)与女主角于红(潘婕饰)为电影来到一栋旧楼录制音效,两人在这里听到了许多奇怪的脚步声、哭泣声、撞门声,于红用她能看到过去的特异功能发现“文革”中这里发生了一桩谋杀案,而导演郑磊(韩小磊饰)正在把小女孩吊在房梁上,并将现场伪装为自杀。
于是霍峰和于红开始调查这栋楼的历史,发现原来是死者小菊(李含玉饰)的冤魂在向当年的凶手索命,导演郑磊与原“文革”主任老林头(管宗祥饰)就是逍遥法外的罪魁祸首。最后老林发生意外,郑磊被吊死在楼中。随着护土的一声“吃药了”,原来这一切都是病房中精神病人的臆想。
引子是1989年上映的一部恐怖电影《黑楼孤魂》。这是中国新时期最早的商业恐怖片,影片借“文革”冤魂,讲述了历史记忆中的政治梦魇。有意思的是,文革中屈死的小姑娘,把昔日的加害者诱入复仇陷阱的诱饵,却是罡风狂卷的巨额美元。“在这个空间场域中,这是个历史时刻,被赋予了特别的意味。它告诉我们,90年代,一个巨大的转变已经发生,政治的或革命的范式成为过去,欲望与资本即将君临。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择这个故事作为展览不是起点的起点。”
上世纪90年代,在金钱、欲望的召唤下,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主义”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个体身上。
戏剧《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的演出是这一过渡期的代表性事件之一。1993年,青年戏剧家牟森在北京电影学院演员培训中心发起了首届演员方法实验训练班课程,课程结束时,牟森想带领学员排演一出戏作为结业剧目,他选中了高行健的剧本《彼岸》。因为只想演出《彼岸》的一部分,牟森就邀请诗人于坚对《彼岸》进行改编。于坚把他创作的诗作《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融入剧中,把高行健剧本中关于乌托邦的内容完全消解,并质询“彼岸”与“当下现实”的关联。
1993年,《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演出,剧中,十四名演员不断用激烈的身体动作和高亢的声音发问“彼岸是什么”,这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独立纪录片导演蒋樾将牟森的整个教学、训练和排演过程拍摄纪录下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彼岸》。片中,他不但完整纪录了剧作的演出,也把焦点对准了这十四名“无名”的演员,他们在参加这一培训班前后的经历,在培训班结束后需要面临的现实与此岸,是蒋樾纪录和思考的重心。
“这个戏剧的核心人物牟森、于坚、张元、蒋樾等,这些体制内外、不同行业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创作,一方面是对当时文艺界情绪和状态的反映,另一方面他们也打破了创作的边界,甚至是体制的边界。”策展人苏伟说到。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第一档大型的通过严肃的新闻视角聚焦社会热点、百姓生活的电视节目,不仅改变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收看习惯和观念,引领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二波浪潮。
在《东方时空》栏目之下,有一个子栏目叫《生活空间》,其制片人卢望平就邀请了许多体制外的人员进入到体制内来拍摄这个节目,参与《彼岸》的纪录片导演蒋樾,也利用《生活空间》,拍摄了一系列记录小人物生活的短片。这种将纪录片引入中国新闻领域的拍摄手法和思维方式,让主流媒体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其实,早在《彼岸》和《东方时空》之前,许多纪录片导演已经开始以小人物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彼岸》的参与者张元,于1990年就拍摄了一部纪录智障儿童这一边缘群体的片子《妈妈》。
《妈妈》讲述了一位名叫梁丹(秦燕饰)的母亲独自抚养患有轻度智障的儿子冬冬(黄海波饰)的故事。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与让她放弃孩子的劝解都没有让梁丹放弃儿子康复的希望。虽然连丈夫都不能理解她的坚持,但她还是选择对冬冬不离不弃。本片也是90年代中国最早以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