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强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进入青少年的事业,网络在带给我们只是和欣喜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对青少年心理的侵蚀。
孩子之所以会沉迷网络,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让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沉溺于虚拟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为合适和方面”的逃避现实烦恼的途径。它是孩子出现问题的外在症状,不是问题本身的内在根源,是一种“表象”,而非“实质”!假使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紧盯着孩子的这些症状不妨,那结果往往是隔靴搔痒,劳而无功,不但症状依旧,而且还可能会因为误诊或忽视了病源进一步加重了症状。
1、青少年有着天然地、自发地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而上网聊天、交友、网恋则是青少年获得理解的一种途径。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而去戒除,结果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2、在校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孩子和父母之间也常常缺乏交流。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哭闹期,长期受压抑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当然,这些孩子学习、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环境、认为等外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性格导致问题的发生。我们不难看出,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内向、固执、敏感、偏激、不合群、容易情绪化等等,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上缺乏毅力和耐心,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的大忌,一旦碰到难题遇上困境,就会束手无策,或者是得过且过,或者是消极悲观,或愤世嫉俗,或破罐破摔,一直最终逃避现实。
大人们要想真正地帮助孩子彻底地走出虚拟世界的泥潭,就应该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性格上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抓住并解决了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孩子的症状才会缓解。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家长应该做到:
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挫折,帮他分析,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常常并不很难解决,但是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并帮他克服,使他不需要从网络中寻求慰藉。
无论孩子的情况多么严重,多么让你生气,大人们也不要斥责、贬低孩子。家长只有获得了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主动倾诉的对象,才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谈得上“对症下药”帮助他们。
结合孩子的兴趣,发扬孩子的长处,转移注意力。多与外界接触,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例如制作航模,打球,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孩子转移兴趣。其实,“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处理好学和玩的关系,就能使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父母可以合理安扫瞰子的时间。例如,做完作业才可以上网,并限制时间,每天半小时为宜。孩子遵守约定时给予表扬;违反约定时给予批评。
家长要培养孩子一些基本的兴趣:比如运动,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阅读,可以促进孩子的思考提高孩子的智商;交往,可以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乐趣等等。或者鼓励孩子们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生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鼓励,让孩子有群体的归宿感。
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限制其行动甚至体罚,导致青少年在情感上更加孤立。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减少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
温馨提示: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已被世卫组织(WHO)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因此仅靠单纯的说教、心理辅导和药物让他们远离网络是行不通的。山东远大青少年网瘾戒断中心,是济南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临床合作单位,其独有的“身心同戒MDT安全自然彻断体系”,从青少年心理精神的根源出发,根据不同的病症,一般21至30天可戒掉网瘾,不体罚、不强制,保障孩子健康发展,180天戒后跟踪管理,确保戒网瘾、断心瘾、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