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活等同于物质富足?学者称这是最普遍的误解

2019-05-08 01:50

  十年前,我们为了21世纪而欢呼。然而十年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度过了无数灾难,度过了经济危机,然而我们依旧在为最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拼命奔波,我们企盼的幸福生活,依旧还需突破现实困境……

  “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一个时代的公共文化则是一个时代的公众对‘好生活’的认识。”

  晨报:好生活这个概念似乎更多的是经济学、社会学的概念,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问题呢?

  陶东风:国家最近一直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好”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很多人对于“好”的理解还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这当然必要,但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都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吗?我认为不是。

  陶东风:“好”应该是“好生活”“好社会”的意思,它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

  “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不能把物质的富足当作幸福的全部。”

  陶东风:从经济的角度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的层次。从这个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很难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为什么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心情那么重要呢?这是因为人不能把财富当作幸福的全部,人首先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这都是经济学回答不了的,因为它是文化问题。

  陶东风:确实,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断子绝孙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让你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享乐和消费,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只有当你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信仰,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断子绝孙的发展模式。

  陶东风: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高收入、高职位……这就是把生活等同于经济,把生活概念窄化了。但生活不是经济,享乐主义者、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会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吗?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现在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吗?

  陶东风:这些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多年以来潜移默化的结果,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就是文化之争,价值观之争,不同的好生活之间的理念之争。我们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说明以前的不好。不好在哪里?不好在以牺牲公平、正义等很多东西来获得经济的发展,所以,以前的那种“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使人们把经济当作了生活,现在需要建立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好生活的判断标准。

  一名网友曾在网络上与我交流,他认为“好生活”就是诗意人生、审美情怀。文章写道:“好生活,是在当下能够感受乐趣,对未来能够抱以希望”,而这“乐趣”,在他看来就是欣赏“风流典雅的中国诗句和抑扬顿挫的中国书法”,就是“见识更多的棋友,分享更多的智慧”。

  作为一个爱好艺术的人文知识分子,我很认同这类审美化的生活,这种诗意人生。更何况随着今天生活节奏的迅速加快,人们的生活空前紧张和浮躁,丧失了生活应有的从容和优雅。因此,把审美化的优雅视作好生活可以理解。但必须指出,审美化的人生并非好生活的全部,最多只能算一部分。

  如果让我就“好生活”下一个定义的话,我首先要强调,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富足的、有保障的物质生活,从容优雅的生活情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等,都是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政治权利的落实,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正义的伸张,可能是好生活中更急于落实的部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不满足于私人和家庭生活的富足,他总是要希望走出私人领域,投身于公共领域的政治实践,在公共空间呈现的非凡和伟大。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环境中,即使你的家庭装饰得像一个宫殿,你会觉得这是好生活吗?”

  陶东风:当下国人最普遍的一个误解,就是把好生活等同于物质富足的生活。好生活真的等于物质富足的生活吗?看看公开的报道就知道,去年6月,南京的一位病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原因是三年前他的心脏植入了一个非法心脏支架。医院之所以在病人身上用那些无证的支架,无非是其回扣更高。事情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管理制度的弊病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病人不仅难讨公道,甚至连真相也无法得知。一个能够花费百万元做手术的人,应该是一个有钱人,可他的生活是好生活吗?还有,2006年,南京一人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索赔,法院最后判被告赔偿4万多元。判决书称“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被告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选择自行离去。”

  陶东风:至少不能等同。饥寒交迫的生活不可能好,但是锦帽貂裘的生活也不见得好。时下媒体经常有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心情却越来越坏的报道,原因就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会正义还有待进一步伸张,公民权利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个人如果经常无故受到权力的伤害,如果无法捍卫自己的政治尊严,如果体验不到周围人群的信任和关爱,相反却时刻感受到周围人的猜测和怀疑,那么,他的物质生活再富足,他的生活也不可能是好生活,他的心情也不可能好。

  “生活方式选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甚至一旦进行公众讨论,就容易被指责为干涉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陶东风: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究竟我们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更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只是随大溜、人云亦云。

  陶东风:我觉得应该有这么一场讨论,不仅限于知识分子之间,更应该是全民之间的讨论。一个人可以而且应该在一种自觉反思——包括对文化、对流行的好生活观念的反思的状态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某种观念强加于人,只有这样的选择才是真正理性和自觉的。更进一步,我认为公众有可能就好生活达成相对的共识,因为人性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最起码,在不好的生活上可以达成共识,比如,没有人会认为饥寒交迫的生活是好生活,也没有人会认为以丧失政治权利为代价的所谓“温饱”就是好生活的全部。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