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新庆镇思亥村的200亩辣椒种植基地看到:翠绿的椒田里,修长的8号线椒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与欢笑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去年这里还是撂荒地,后来多亏了卢代表帮忙流转土地,现在变为了丰收盛景。时下辣椒行情好,销路也不愁。”基地管理人员谢佐鉴的溢美之言,道出了新庆镇人大代表示范引领、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新庆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引导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意、献良策,推动辣椒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让小小辣椒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红火产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大代表们在履职中俯身听民意、善于提良策,以实干担当谱写了一曲履职为民的乡村振兴乐章。
脚步丈量民情,建议精准破题。思亥村的连片撂荒地,曾是县镇人大代表、村支书卢永柱心头的一块大石。面对土地闲置、村民外出的困境,去年11月,卢永柱带领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群众心声:有的建议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有的提议发展辣椒、韭黄等高效作物,很多留守村民更期盼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经过深入调研,去年12月,卢永柱通过镇人大向镇政府提交了《关于思亥村“小田并大田”治理撂荒地的建议》和《关于扶持辣椒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他在建议中特别指出:“辣椒产业周期短、效益高,适合本地种植,建议政府提供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销售保障。”这两条凝聚民智的建议被镇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
镇政府迅速响应,于今年1月份就采取“小田并大田”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将辣椒产业纳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提供种苗补贴、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举措,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卢代表的一条条建议,正在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务实行动。
紧盯建议落地,发展“红火产业”。建议落地见效离不开代表的持续跟进。今年2月份,卢永柱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到3月上旬,就成功流转撂荒地200余亩。村里通过实施“乡贤回归”计划,吸引谢廷金等能人返乡创业,创新“村企联姻”模式,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创造了就业岗位。
“我们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与一线城市签订保供协议,确保产销对接。”基地负责人谢廷金介绍,8号线椒年种两季,亩产可达8000斤,亩产值约1.2万元。正在采摘的李婶笑着说:“每天能挣1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据悉,在代表建议推动下,到今年7月底,全镇辣椒种植面积将从200亩扩大到700亩, 为300多人增加就业机会。
今年3月份以来,镇人大因势引导代表延伸履职触角,定期深入基地了解困难。在得知技术短板后,建议并推动镇政府协调农技人员开展地膜覆盖、科学施肥等培训;针对市场风险,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一个个暖心举措,让辣椒产业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红色引擎”。
延伸履职触角,破解发展难题。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今年春耕期间,新庆镇遭遇罕见干旱,辣椒种植面临严峻挑战。镇人大迅速行动,组织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成立抗旱调研组,深入各村查看水源、走访农户,发现灌溉设施老化、抗旱设备不足等问题,于是形成了《关于提升农业抗旱应急能力的建议》,推动镇政府紧急调配抽水泵3台,修缮沟渠5公里,保障浇灌用水。
卢永柱还牵头组建“抗旱服务队”,与农技人员一起为辣椒基地铺设滴灌带,使200多亩辣椒地的灌溉效率提升80%。“多亏代表们及时帮忙,不然今年的收成就悬了。”谢廷金感激地说。
辣椒产业初具规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镇人大持续关注的重点。对于引导代表们如何在壮大辣椒产业发展中有着更积极的履职作为,镇人大主席姚业深道出了新打算。“我们将继续引导代表深入调研,推动辣椒产业向品牌化、链条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建议政府建设冷链物流项目和辣椒初加工厂,解决辣椒储存和深加工问题,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议镇政府积极打造‘新庆辣椒’品牌,让小辣椒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椒’。”(林伟宁 陆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