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节目中以中日球员留洋数为例,谈到了中日足球差距,他表示中国联赛今夏除了花钱买外援、请教练,没有其他优势。
白岩松点评道:“中国夏窗反而有几位在国外踢球的年轻人转回国内联赛,没办法钱多。”
“不到大半年,日本转出18名球员在国际赛场踢球,凑成一支球队加替补,而我们踢五人制还差仨。”
“在日本转到国外联赛的10名球员中,居然6人还是U23球员,虽然他们是国内各家俱乐部球员的主力,但是在大的国家足球利益面前,俱乐部都放人,价格也很低。球员不畏面子,很多是到五大联赛以外的联赛踢主力。”
“日本俱乐部放球员走,除了大的国家利益,还有就是因为青训完整。有人走,就有人能替上。反观中国足球,除了花钱买外援请名教练,这个夏天我们好像就没什么优势。”
白岩松的发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足球的弊端。从足协,到俱乐部,只想着花大钱搞速成,从不关心青训发展。当日本球员大批量留洋时,我们的俱乐部为了应付足协的“U23”政策,不断的把海外的年轻球员召回来。
在张玉宁、严鼎浩、单欢欢等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纷纷回归中超以后,现阶段中国的国字号留洋球员只剩下武磊和林良铭。就像白岩松说的,踢五人制足球还缺三人。而同期的日本球员却大量前往欧洲,仅仅这个夏窗就有10人之多。这其中最出名的是加盟皇马的小将久保健英。在皇马的季前赛中,表现非常抢眼,深受齐达内的喜爱。
当然,日本的青训体系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造血功能非常强大,能够持之以后的输出人才也很正常。而中国的青训体系直到最近2年才开始被足协和各大俱乐部重视,别说向欧美持续输送人才,就是应付中超联赛的“U23”政策都够呛。由于人才缺失,中超比赛经常出现开场1分钟或者比赛临近结束时换“U23”球员的奇葩现象。
这到底是谁的过失?原因恐怕很复杂。但是足协的锅肯定甩不了。只想着快速出成绩,政策一年一变,联赛各种为国家队让道。几十年过去了,花了无数的钱请外教、外援,最后一事无成,甚至还得靠归化外援来保住自己在亚洲的地位。或许再过几年,中日足球再次交手时,我们看到的就是11个归化球员在11个日本球员踢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