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民政局:虚实互通家院互融创新“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

2019-02-24 18:45

  2013年起,武汉市探索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借助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深入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2018年1月,市政府出台《武汉市“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在7个中心城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融合居家和养老院各自优势,把老人住家打造成“家庭养老院”,有效缓解了传统居家养老信息不对称、供需成本高、运行效率低、服务不专业等难题。

  (二)精心设计模式。按照“点-线-面”不同层面,探索构建社区嵌入、中心辐射、统分结合“三位一体”模式。社区嵌入模式在社区建设嵌入式服务网点,实现专业机构照料向家庭延伸,重点解决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刚需。中心辐射模式在街道建设“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资源,重点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为老人提供低偿、有偿养老服务。统分结合模式通过开发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统一接受老人需求定单,分发给线下服务商对接服务,初步实现了“养老全方位、服务零距离”。

  (三)精致服务落地。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市、区两级信息平台,建成社区嵌入模式或中心辐射模式服务网点约300个,实现半径1公里内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18年,全市已建成区级统分平台8个、服务网点54个,签约各类线个,居家老人需求最高的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服务得到及时、高效回应。

  (四)精确施策支撑。对新建的社区嵌入、中心辐射式“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按照建设费用50%的标准,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连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家(含)以上的同一法人主体,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品牌扶持补贴。推行老年人能力评估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按评估等级对困难老人给予每月100~800元不等的补贴;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减轻老人及家属护理负担。

  (五)精细职能边界。按照“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市场主营、家庭主责、个人主动”的原则,将各类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部接入市、区两级养老信息平台,全程监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举办公益创投大赛等方式,培育壮大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引导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培育2000余家企业和组织参与为老服务,引导老人主动融入社会,鼓励老年人积极贡献余热。

  一是实现新突破,打通虚实界限,构建全域智慧养老。通过搭建市、区两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规划建设近300个覆盖社区、街道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将“互联网+居家养老”应用到全市空域范围(近期覆盖7个主城区、远期将拓展到全市15个城区),将全市空域打造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二是创建新模式,融合家院优长,发展“三位一体”养老。对应社区、街道、区3类空间层次,根据功能设置、覆盖半径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创立了社区嵌入、中心辐射、统分结合“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居家养老”建设模式,实行数据、服务之间的互联共享,有效克服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半径长、运行成本高等不足短板。

  三是发展新动能,突出市场主体,推动可持续养老。既注重发挥党委政府在规划建设、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养老市场主体,引导多元参与,提高资源使用效能,破解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四是开拓新手段,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精细化养老。通过推行老年人能力评估、特殊困难老年人补贴等方式,精准确定享受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等次;通过开发电子结算系统,把养老补贴以“电子钱包”的形式赋予老年证,老人在“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刷“证”消费,促进“专款专用”。

  五是践行新理念,以服务为中心,推动共享养老。率先在全国实现老年证办理和高龄津贴方法“网上帮办、服务到人”。市、区两级信息平台全部建成联通后,全市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资源将全部接入信息平台,实现服务资源共享,并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是提供了精准优质服务。“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利用统分结合平台,通过线下服务网点提供医养、康复等日间照料、术后康复和短期托养服务,老人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照护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难题,满足了老年人的刚性需求。

  二是降低了投入成本。“家庭养老院”模式显著节约了老人、企业和政府的投入成本。一名中轻度失能老人入住养老院,月均费用在3000~5000元之间。通过“家庭养老院”提供服务,老人每月仅需花费1500~2000元,比机构养老节约一半支出。通过大数据和呼叫平台,提高了养老服务人员的流转效率,企业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一个18张床位的中心辐射式服务点,仅投资200万元,就能为周边老人提供150~180张的“家庭养老床位”,比传统投资模式节省了80%。

  三是提高了服务效率。利用养老服务云平台,老年证办证从60天缩短到15天,老年证实现送证上门,高龄津贴到龄自动发放。2018年,已有54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在40个街道落地,“三助一护”服务应答覆盖率达到46%,服务老人由2017年35万余人次跃升到52万余人次。

  四是增加了就业岗位。经初步统计,一个社区嵌入或中心辐射式“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平均约可提供10个就业岗位。此外,每个网点通过提供“家庭养老床位”,对外辐射到周边社区和老人,引入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服务,也可创造近万个社会就业机会。

  五是推动了养老产业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线下服务商既有大型为老服务企业,也有众多餐饮、家政、护理、超市等“小微”服务主体,还带动发展了养老信息服务技术和项目,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发展。2018年武汉市成功举办首届湖北武汉养老产业博览会,签约投资额82亿元。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