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在线教育在国内已经发展很久,但是貌似一直不温不火;最近几年曾经现象一般的课程盒子、超级课程表等也都在默默发展着。对于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来说,每个人都对K12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在线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这几年的教育互联网化,究竟对教育市场,特别是K12在线教育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行业从古至今一直深受着国人的重视,而在当今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之下,同时又正值政策的东风涌动,使得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热潮在逐渐涌现;然而却似乎并没有出现什么互联网的教育巨头来统一K12教育的天下以改变教学的方式——学生依旧坐在教室里学习,高考也依旧是分数至上。而这几年的教育互联网化,究竟对教育市场,特别是K12在线教育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以来,移动在线教育因其对碎片化时间的良好利用以及使用的便利性,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的重要选择。
2011年,在线教育类app首次出现。2014年-2015年,随着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在线教育类app有了一个集中爆发期。
而经过2016年直播元年,2017人工智能走向了风口——这两个领域的获益者中,必定有在线教育。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7.6,手机在线教育课程是半年内增长第二的行业,涨幅达到22.4%,仅次于外卖。
2017年的在线教育app仍在不断往纵深发展,出现了职业教育、兴趣学习等类型的app。到2017年8月,在线教育app市场规模达到2.76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29.3%,而随着国人自我增值需求的不断加强,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监测,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划达481.6亿元人民币,2016全年交易规模达16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3.3%。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以及线上线下资源的打通,教学与用户需求的日趋一致,预计互联网教育市场三年内仍将维持高速的增长,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易观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K12互联网教育市场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的占比仅为6.1%,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语言教育仍然占据主要位置。
1.2 K12在线 教育是国际通用的基础教育简称,中国K12 教育特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K12 课外培训主要针对中小学阶段学生提供全学科一体式的课外辅导教学服务;它作为课内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弥补课内教育不足、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手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0-14岁人口数量为22715万人,庞大的学生基数以及新增人口奠定了K12教育的用户基础。
在应试教育制度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希望的情况之下,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K12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稳定的刚性需求。而且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及其不均匀,二线城市开外的家庭几乎无法获得全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也使得互联网教育的空间得到了刚需的保障,未来K12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可发展空间非常值得期待。
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没有信息化和体系化,并且教学资源的推广引流涉及到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部门等多方群体,推广难度大;
面临升学压力的K12学生已经被学校课堂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了,并且对于课后辅导缺乏自主性及积极性。并且家长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等有抵触心里;
互联网K12教育虽然有许多的创新,但是仍然缺乏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传统教育局面的创新性技术和产品。对于学校来说,在线教育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
现阶段的K12在线教育行业处于政策利好时期,其次K12在线亿,无论是用户的需求还是用户的人数,都是非常客观的,市场空间充裕。并且从13年以来互联网巨头和初创公司都开始发力K12在线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K12互联网教育行业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发展机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共有K12 在校学生数1.64 亿人,其中普通小学生约9692 万人,普通初中生约4312 万人,普通高中生约2374 万人。共有专任教师1086 万人,学校25.6 万所。
一般而言,儿童于6 岁读小学进入K12 阶段,并于18 岁高中毕业从K12 阶段退出。
假设入学率不变或略微增长的情况下(同时忽略死亡率),至2020 年,K12 在校生人数将从2015 年的1.64 亿增长到1.69 亿。
据易观智库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在线教育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1280.13万人,仅占全国k12阶段学生人数的8%,远低于即时通信(90.6%)、网购(55.7%)等行业水平。
K12 体制内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K12 教育的互联网化程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课本点读、教辅音频、辅导视频课程、背单词、记语文、口算练习、作文辅导、汉字笔顺、词典
早上,小明6点半起床,听着英语新闻听力洗漱吃早饭和走到教室,一到教室,他就打开了
,背诵里面的精选语文作文和英语作文,背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了今天课程的预习。这一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都有课,所以他必须抓紧时间把昨天晚上没有预习完的科目预习一遍。
在一天繁忙地上课结束之后,晚上他迎来了晚自习的时间,而面对着五门课的课后作业,只有3节晚自习课显得确实有点不够用了。话不多说,他就开始做起来老师布置的习题,突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想了2分钟了,还是没有头绪,为了赶时间,他决定拿出手机,打开
小猿搜题对着题目扫一扫,果然,有答案出来了,他看了一下答案之后,忽然豁然开朗,关闭手机之后,就自己把题目再做了一遍出来。
洋葱数学,选择了今年的高考真题,就开始做了起来,做完题目之后,提交了试卷就马上能够查看答案了,而且讲解过程非常的详细,但是有些题目光看讲解还是没有弄懂,于是他打开了阿凡题
而到了下午,小明打开了掌门1对1,开始和自己跟了半年的家教老师的视频辅导,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家教老师根据小明过去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和讲解,使得小明收获了很多同时又不至于太难让小明不懂。1对1讲解结束之后,小明又意识到了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不足之处,准备在下个礼拜去弥补。
现在的K12在线产品主要的种类为辅导类、题库类、答疑类、线下家教类或者综合类型,他们分别对应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辅导类的产品的出现,解决的根本需求为名师资源的分配不均,在三线城市开外的小地方,很难找到全国顶尖的老师愿意长期去任教,但是这些地方对于教育的需求却与一二线城市同样强烈,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部分的问题。直播、录播、1对1辅导,多种方式克服了优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优质的老师资源能够得到再分配。
而家教类O2O产品,并没有解决或者改进教学的问题,只是将曾经的线下招生转移到了线上,教育资源并没有发生改变。
题库类产品的出现,目前来看,解决的需求是节省了学生和老师搜集和购买题目的时间,然而实际上,学生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题目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纸质书籍,体验感比电子版好多了,只是错题的记录会变得麻烦点。但由于题库掌握了用户的流量入口,所以是一个积累原始用户非常好的方式。但是题库类产品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或者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
拍照答疑简单粗暴,但是无法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因为一旦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一种工具,那么他们将很难再去深入地思考和解答问题了,一个问题5分钟、10分钟想不出来,学生很可能就会放弃思考而转向拍照答疑,这样甚至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抑制了他们的深入思考能力。同时,拍照答疑使得抄作业变得更加的容易了,学生由于deadline而产生的动力变得更小了。
学渣乐园是一个针对国内初高中而推出的原创教育视频类产品,目前的产品形态为公众号形式,公众号里的主要功能为初一到高三的教学视频和习题讲解视频,采用的风格为适应当今90后和00后潮流的无厘头风格,非常的诙谐幽默,能使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笑出声。并且视频的内容虽然是按学科成体系的,但是单个视频时长非常短,非常适合在碎片化时间阅读。
下面是我根据产品创始人的采访和我自己对产品的体验而列的一份产品认知画布:
想要单纯靠视频内容就能够积累到海量的用户,基本不可能。因为想要让一个产品能够有大量的用户,那么这个产品必然是把握住了该产业的流量入口的。例如微信把握住的是用户移动聊天的入口,淘宝把握住的是用户购物的入口,百度把握住的是PC时代用户的浏览入口,但是移动端时代用户浏览的入口并不在搜索框了,所以近几年百度变得举步维艰,完全跟不上腾讯和阿里的步伐了。
而在K12在线教育领域,用户入口在哪,哪个需求的解决最容易聚集人气呢?根据app的排名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发现,流量最多的入口是搜题搜答案,第二多的题库练习,第三是线上辅导班,而在线视频课程本身能够聚集的流量其实是有限的;
学生用户的需求有很多,包括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学习所花的时间减少、课后作业精简、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等等;但是,这其中到底哪些才是核心需求,哪些是要为核心需求让路的呢?
毕竟应试教育制度依然健在,而且短期之内不可能马上变成素质教育,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大部分学校、老师、家长的主要需求就只能够是提升学生的分数了。而诸如让教学更加有趣、减少学生应试教育学习时间等等来自学生的非核心需求,就会被其他三方压制。你的教学视频讲的再有趣,如果无法体现在分数上,都可能会引起其他三方的反感,觉得是浪费时间。
这里就出现了学生和家长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但由于家长才是最终的付费者,所以只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不考虑家长的感受,相当于没有找准目标用户了。而且教学视频虽然搞笑,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是提分效果有多明显呢?这很难去评估,一旦无法评估,家长就非常有可能不愿意为此付费——他们更愿意要的是一些离提分非常近的产品,而上课这个环节,恰恰离提分相对来说有点远了。
所以我觉得学渣乐园可以不用再纠结着一定要把这三句话放在一起实现,没有必要为了搞笑娱乐而拖慢视频化的进度,而是应该适当的舍弃搞笑娱乐,尽快将碎片化、视频化的内容体系做出来,同时还应该再去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流量的新入口从而能够为自己的视频以及今后的其他服务引流。
不然的话,专注于搞笑教学视频的制作,最后当然能够获得盈利,甚至成长为K12领域的papi酱,拥有自己独特的IP,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只能够靠接广告、开网店、平台分成、IP价值进化这样的自媒体道路变现,最后能够闯出自己的IP,但是却很难再做成平台了,距离创始人希望的成长为独角兽公司,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目标也是越来越远。
专注做搞笑教学视频,后期可以将搞笑扩展成其他的产品形态,用高质量来吸引用户口碑,形成独特的IP加盟各大教育平台,并且专注于粉丝的运营,最后用IP来变现;
或者,简化对于搞笑视频的追求,快速建立完善的初高中全科视频体系,并且引入另外的流量入口,这样即不失风格又能够快速扩张,最后占领市场入口,等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而对传统教育领域实施自己的改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
目前在线教育的几种方式和产品,例如搜答案、题库、答疑、在线辅导等所做的事情,要么是在试图取代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某一部分,要么是在试图加强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某一部分,题库、答疑、搜答案,都只是加强了过去学生的做作业环节,而在线,也只是把传统的辅导班或者家教放到了线上,使得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获取到。
但是并没有产品去做一件非常未来的事情。而启发我去思考教育的未来的,却是来自于我半年前写的一篇《今日头条产品分析报告》,或者说,是来自于今日头条这个产品。
半年前,今日头条刚刚完成它的10亿美元D轮融资,成为了国内对BAT最有威胁的公司之一,而在五年前的2012年,它还只是一个初创公司,刚刚获得几百万美元的融资,产品也只有一个粗糙的《今日头条》。而它做的事情却非常的简单,就是将个性化推荐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做到了极致。一开始仅仅是新闻,之后增加了问答,抢占了知乎的地位;之后又增加了微头条,开始抢占微博的份额;最近又增加了小视频,发起了对快手的进攻。
自从小明进入小学以来,他在app上面做的每一道练习题,看的每一个教学视频,向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做每一道题的时长,卡在同一个知识点的次数、每一次考试看每道题题干的时间,都被后台记录了下来,他做的题目越多,推荐给他的题目和知识点就越符合他的水平,他看的教学视频越多,推荐给他的下一个视频和辅导老师的风格就越符合他的水平。
K12的跨度很大,从6岁-18岁都属于这个范畴,需求从随着年纪和年级的递增从 兴趣 -》提分 过渡,另一条线则过渡到 综合能力》出国;提分只是K12中初二开始的一个部分而已。其他的需求如兴趣,视野,综合能力提升,出国准备等,在线教育如何影响?这些显然没有覆盖到。欢迎在线教育的同仁们一起探讨。509872328。
K12中APP数据类的“因材施教”方式演变形态对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很有帮助,如学生不知自己的学习效果与实际水平,但后台数据可以统计总结出来,即是随时随地都能上课,有了APP后,人人都是老师了,这么说的线O是要“去老师中心化”,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知十年之后网上取得的证书或者学习经历证明能否与传统教育相抗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以产品经理、运营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集媒体、培训、社群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人和运营人,成立8年举办在线+期,线+场,产品经理大会、运营大会20+场,覆盖北上广深杭成都等15个城市,在行业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平台聚集了众多BAT美团京东滴滴360小米网易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总监和运营总监,他们在这里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