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普惠金融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作为我市普惠金融试点,栾川县结合实际开发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扩大了小额信贷覆盖面,构建了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实现了与普惠金融、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
作为我市普惠金融试点,栾川县结合实际开发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扩大了小额信贷覆盖面,构建了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实现了与普惠金融、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
昨日上午,在人民银行栾川县支行改造一新的公共金融服务大厅里,不时有人前来咨询。
“放心,你们村的农户信息全都录入系统了,可以随时申请贷款。”听到工作人员肯定的答复,陶湾镇红庙村支书马春放心了。
去年,红庙村被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选定为普惠金融示范村,目前,该村348户村民信息全部录入栾川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农户如果有信贷需求,可以随用随贷。
丁留霞,观星村村民,信用级别AA;崔春见,黎明村村民,信用级别AAA……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记者看到,栾川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记录的农户个人信息相当详细。
“栾川县信用信息系统是开展普惠金融实践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库+网络’为核心的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让农民有了一张‘经济身份证’。”人民银行栾川县支行行长孙占伟介绍。
截至目前,栾川县信用信息系统已入库农户信息7.12万户,占栾川县全部农户的99.3%;初步评定农户信息6.62万户,占栾川县农户数的92.97%。
在红庙村,马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协贷领导小组组长。协贷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信息采集,将村民家中的房屋、汽车、土地等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入库,同时加入村委会意见,由信息评定委员会综合进行评级。
孙占伟介绍,栾川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河南省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进行的二次开发,结合栾川县实际,增加了政府增信、信用修复、权属信息和村委意见等4项指标,使指标采集、运用更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增信即栾川县政府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信用修复即不计前嫌,对能够积极归还不良贷款的农户重塑信用;权属信息即针对栾川县家庭宾馆居多的现状,对有家庭宾馆的农户增加信用分值;村委意见即发挥村委会了解农户信用信息的重要作用,对信用状况好的农户给予加分。
农户根据信用等级,可享受5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信用信息系统实行信息跨部门采集与共享,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前调查成本,增强了贷后风险防控能力。
“我们一般在贷前需要4次到农户家中实地调查,按照平均每个贷户距离网点15公里算,所有成本接近1000元。”栾川县农商银行信贷部经理王伟说,如果农户贷款金额较少,贷前调查的成本甚至要高于贷款利息,人行的这一信用信息系统,不仅信息准确而且具有权威性,较好地解决了贷户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据统计,栾川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已为该县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查询2550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487笔1.04亿元,有效发挥了普惠金融惠及农村的作用。
随着全省公共金融服务平台——“普惠金融一网通”在我市上线,市民只需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普惠金融一网通”,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四大服务板块的普惠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行长赵德旺介绍,近年,随着互联网支付等网上金融服务的普及,涉及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的网络诈骗问题突出。本着金融普惠、便民的宗旨,该平台通过整合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金融资源,面向城乡居民提供便民查询、金融宣传等“一站式”网上金融服务,对促进我市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德旺介绍,我市将在全市推广“栾川模式”,积极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服务网,将政府部门政策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信息、中介机构服务信息、农户生产经营信息和融资需求信息等纳入其中,建立数据库信息采集和更新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高的农户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提升农户的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形成示范效应。(洛阳日报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牛世杰 聂青桥 裴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