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80后”新农民张立龙:省委书记夸我“了不起”

2019-05-01 09:17

  “你是‘80后’,为什么选择种地?”当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张立龙时,她的回答依然坚定自信:“种地是一个有前景的职业。”

  张立龙是保定市涞水县立龙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一如她的名字,她像一个大男孩,一头短发,说话干净利索,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干练劲儿。

  一个月前,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到保定市涞水县了解春耕备耕工作,当得知张立龙是一名“80后”回村创业者时,称赞道“‘80后’能够回村创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很了不起。你是新型年轻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

  在交流中,王东峰书记问起了她为什么选择回村种地。当时她归因于好政策和好前景。张立龙告诉记者,其实从她下定决心回村种地,到现在真正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答案。

  张立龙1982年出生于涞水县义安镇下庄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1999年到县城打工,做过小工、卖过东西,之后还开办过一家农资服务站,销售化肥、种子等。2013年,她回村成立了村里的第一家合作社——立龙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张立龙清楚地记着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政策比较倾向于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把村里闲置的耕地收拢起来,统一经营,就能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种植提高效益。”就这样,这位“80后”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张立龙东拼西凑了10万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30多万元,以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106亩土地。在县农业局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张立龙开始农业种植的尝试,每年种一茬小麦,种一茬玉米。

  在合作社刚开始经营的第一年,张立龙就遇上了麻烦。“在玉米都长出玉米棒的时候,遇上了冰雹,这一下子把100多亩的玉米都给砸了。”张立龙说,“再加上是第一年种植,也没有和厂家对接好,粮食卖不出去,我们只好把玉米连同秸秆一起粉碎到了地里。”

  第一年,张立龙赔了20万元。丈夫劝她别干这一行了,把农资服务站经营好就行了。但是,在张立龙看来,现代农业种植是有前景的,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前功尽弃。

  于是,张立龙把自己在县城的房子抵押了出去,从银行贷了37万元,又从村里流转了400亩地,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现代农业种植上。这一年,张立龙的付出有了回报,除去成本,她净赚了20万元。之后的几年,张立龙的合作社年年盈利。

  这些收获,离不开张立龙的付出。“农民最怕的就是下雨。”张立龙向记者讲述,有一年,她种植了40多亩春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每次准备去收玉米时,天就下雨,这样反复几次,七八天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是玉米还是没能从地里收回来。这种春玉米是专门供应生鲜玉米的,时间一过,玉米就会变老,卖不出去了,损失就会很大。无奈之下,她组织雇工冒着大雨,披着雨披,穿着雨鞋,下地收玉米。泥水深了,雨鞋拔不出来,就脱下鞋,光着脚下地收。

  “那时候感觉很难,做农民不容易。”张立龙说,“虽然有苦有乐,但每到收获的时候却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就这样,在地里摸爬滚打了6年。如今,张立龙是当地所有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名女性,但是她经营的立龙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却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也是净收入最多的一家。

  “经营合作社,最重要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张立龙说。

  2014年,张立龙花了1万多元购置了第一套喷灌系统。“如果用沟渠浇地,渠里没法种庄稼,埂上没法种庄稼,这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地块。如果用喷灌的话,除了能够增加种植面积外,还能节水三分之一以上。我们再来算算所用电费的账,喷灌每亩是15块钱左右,而传统大水漫灌是25块钱,甚至能达到35块钱,这一亩地就能节省10至20块钱。”张立龙说,购置的喷灌系统一年就能回本。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立龙又先后购进了2台无人机、5台旋耕机、5台秸秆粉碎机、5台播种机、5台收割机。张立龙介绍,最多的时候,一亩地能降低成本300元左右,900多亩就能降低成本近27万元。

  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种植,让张立龙的合作社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了简便的机械操作,让合作社的雇工也体验到了科学种地的甜头。

  目前,在张立龙的合作社里有长期工4人,人均年收入2.6万元,临时工30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我都快70岁了,从播种到收割都能操作自如。”雇工郑金江说,他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张立龙,自己就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下来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说起一个月前王东峰书记的调研,张立龙仍有些兴奋。她说,王东峰书记与我们面对面交谈,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

  张立龙介绍,今年她的合作社正在和高碑店科贸种业开展合作。她种植的900亩小麦,将全部卖给高碑店科贸种业,价格要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2毛钱。

  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张立龙也有了自己的种田新思维。到明年,她准备种180亩富硒黑小麦。“富硒黑小麦营养价值特别高,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如果把富硒黑小麦磨成面粉,做成无污染、纯自然的小麦面,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小麦产业链。”张立龙说。

  张立龙介绍,到今年秋季,她准备养8000只鹅,把地里的秸秆收回来,拌成饲料喂鹅,这样既能使秸秆再利用,还不会污染环境。同时,鹅的粪便也能作为厩肥,为田地提供养分,把种植、养殖循环起来。另外,鹅蛋、鹅肉也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对我们农民越来越支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农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好,日子会越来越幸福。”张立龙说,她还有一个小愿望,就是到小麦丰收的时候,请东峰书记再到她的合作社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