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国内外发展动态及趋势研究

2019-05-03 20:37

  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王晰巍(1975- ),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大数据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邢云菲(1992- ),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柳(1991- ),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师萌(1989- ),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22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从研究发展态势看,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成果数量正呈逐年递增态势。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用户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的舆情传播特征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等方面。此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等。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信息生态视角下新媒体信息消费行为机理及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编号:71673108)和“吉林大学高峰学科(群)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论坛、博客、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成为网民发表意见和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海量网络信息资源,并以其方便快捷的交互方式对网民在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具有综合性强、交互性广、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等特点,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在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基础上,以网络社交媒体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将舆论放大,表达网民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自主性、交互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强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监控和管理成为当前学者和行业监管部门关注的新问题。

  本文在研究中试图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1)国内外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研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是什么?(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有哪些?(3)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研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者掌握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监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国内文献的选择上,本文在中国知网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以主题=(“网络舆情”并含“社交媒体”or“网络舆情”并含“社交网络”or“网络舆情”并含“微博”)作为检索式,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65篇。这些文献主要应用于基础科学、工程设计、农业设计、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等领域,其中图书情报类文献共56篇。

  通过对国外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时间为横坐标,文献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国外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脉络图,如图1所示。

  社交媒体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Jennifer[1]在1999年提出,将其定义为“网络用户用以交换信息和内容的平台”,是公众彼此分享见解、经验、意见和观点的工具,并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交换的服务,支持网民用户自主创造和交换内容。社交媒体平台在国外有Facebook、LinkedIn、Twitter、YouTube等。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21世纪以后社交媒体的定义趋近完整,国外学者开始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情感和社交媒体管理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平台和工具。国外学者Metzger等[2]认为社交媒体用户的个人信息监控和记录功能引发了公民对在线年,国外关于社交媒体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国外学者开始探析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的多种研究方法。Thelwall[3]提出博客搜索引擎能够作为公众意见的追溯来源,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博客搜索技术差异。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