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独立思考吗?难以确定

2019-06-01 20:42

  如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 见,但它仍然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这一技术中也蕴含了种 种伟大的力量。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究竟是由谁提出的呢? 最初的人工智能与今天的人工智能又有哪些区别呢?

  二战结束不久,军用技术蓬 勃发展,信息技术进入萌芽发展时 期,很多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运用 自动决策系统或机械的方法,来解 释人类的决策。1965年,美国达特 茅斯学院的年轻助理教授约翰·麦 肯锡,邀请了一些对“能思考的机 器”感兴趣的著名科学家。其中包 括香农,MIT的明斯基,卡内基工 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的 司马贺等。

  会议上,麦肯锡与多位专家 激烈讨论,最终将“人工智能”确 立为这一门新学科的名称。在几天 的讨论中,这些在数学、逻辑学和 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同时讨论了人工 智能、神经网络等问题,会议后大 家分别回到各自的大学,并把新的 想法发展创新,这不但使他们的大 学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镇,也为 后来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这些 人工智能科学家雄心勃勃。司马 贺甚至说:“在1968年之前,计 算机就将战胜人类的国际象棋大 师。”“在1985年之前,计算机就 能够胜任人类的一切工作。”明斯 基也预言。这些充满信心的言论, 让当时的美国政府对这一新型学科 非常感兴趣,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然而,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 专家们,似乎错误地估计了人工智 能学科的难度,他们这些充满信 心的预言几乎都未实现。直到1997 年,IBM的计算机“深蓝”才成功 战胜了人类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 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Alpha Go”才战胜人类的围棋冠军。而 时至今日,“计算机就能胜任人类 的一切工作”这一预言还未成线年代,美国政府对 于这些专家十分失望,纷纷减少了 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经费投入,人工 智能领域的研究也陷入低谷。

  到了21世纪初,由于信息产业 和互联网的普及,机器学习成为人 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后 来深度学习的发展,让我们重新看 到了人工智能的希望,当然,也引 发了人们的担忧,随之而来的是各 种技术、哲学、伦理上的大讨论。

  其中重点讨论的就是目前基 于逻辑和计算的智能,它被称为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指不能制造 出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 器,这些机器并不拥有真正的智 能,也没有自主意识。例如,图像 识别、语音识别方面的人工智能, 这些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的领域 (图像识别领域和语音识别领域)运行。尽管目前图像识别和语音识 别人工智能,也具备了自我学习能 力,但它们只会在自己的领域中摸 索前行,而不会像人类那样产生自 己的好奇心,从而去探索全新领域 的内容。

  虽然弱人工智能的名字中带 有一个“弱”,但实际上,弱人工 智能的实力不容小觑。目前,人工 智能的研究都集中于弱人工智能领 域,且产生了巨大的研究突破。 例如,能够战胜人类顶尖高手的 围棋机器人“Alpha Go”;在千万 张人脸中一眼就看到目标人物的 人脸识别软件;以及能够看清路 况,自动将人员安全送到目的地 的自动驾驶系统,这些都是属于弱 人工智能。

  相对“弱人工智能”的是 “强人工智能”。尽管科学家们所 希望的就是创造一个和人类一样,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己人格魅力 的人工智能,而它在获得自己的思 维之后,是否还会按照人类的思维 方式和道德体系去进行工作,对于 目前的科学家来说,还是难以确定 的。因此,这个方面的研究一直没 有突破性的进展,强人工智能只能 存在于科幻与文学作品中,例如, 影片《机器姬》里的艾娃,《黑客 帝国》中的母体“矩阵”。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