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井喷巨头争夺互联网保险创业者的春天来临锌声

2019-07-09 14:34

  1月2日,滴滴在产品端上线了“金融服务”专区,重点推出了“点滴相互”、“点滴求助”、“点滴医保”等互联网保险业务。

  这是互联网巨头攻入保险领域的又一个案例。早在2013年,腾讯入股众安保险。

  2015年,蚂蚁金服成立了保险事业部,并于去年10月份和信美人寿合作了 “相互保”。在上线个月时间里,该产品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参保。

  此外,去年7月24日,银保监会批准安联财险进行增资。增资后,京东旗下子公司正式加盟并持股30%。

  据锌财经了解,2018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到353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87%。2018年上半年健康险规模保费54.1亿元,同比增长85.9%,其中,重疾险、医疗险保费分别同比增长32.7%、150.1%,而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规模保费29.4亿元,同比增长99.1%。

  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实现了渠道和产品的双重革新。通过互联网或移动 APP,互联网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从线下迁徙到线上,能让保险公司更高效地向长尾客户渗透。同时,互联网保险公司通过运用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可以设计新型保险产品,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刚刚过去的2018年,互联网保险业务经历了迅猛发展与沉淀。2019年,则被称为互联网保险创业的风口之年。互联网保险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国家监管层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动作也不断,迫使很多保险公司把精力放回保障型的产品本身。

  随着2019年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大众对于互联网保险的理性认知加深,也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转向这一领域。在这里,除了有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布局,也有资本机构进驻,传统保险行业转型,更有一些“小而美”互联网保险公司加入赛道。

  那么,互联网保险能怎样解决传统保险行业存在的痛点?目前市场上有哪些成型的互联网保险创业模式?什么样的团队适合进入互联网保险这个创业赛道?

  在本月锌财经举办的第一场金融科技分享活动上,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邀请了王璇(Sam)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王璇是本真文化传媒创始人&CEO、微信公号“有态度的精蒜湿”首席内容官,《保险吐槽大会》节目出品人,专注于保险内容电商和社群电商。

  是的,供给侧改革带动新的消费需求崛起。2015年中国人均寿险保额只有1万,而香港人均保额48万。

  那最近华贵人寿出了一款产品,叫大麦定期寿险,我身边的好朋友,都是100万,200万,300万的买进。因为产品真的是好,大家都忍不住要买。

  这就是我理解的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需求刺激。中国人不是没有保险需求,而是过去保险行业被某些人做烂了。搞得大家对国内保险不信任,用脚投票,即使要买,也跑到香港和国外。

  对用户来讲,有需求,但是不知道买什么,怎么买,谁值得相信。传统的方式,一是产品过于复杂,信息完全不对称。二是传统产品都是通过代理人制度分销出去,销售立场和销售思维过重,很难做到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来设计产品和方案;三是购买体验很差,流程不规范,健告不严谨,对用户,对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漏洞。

  作为媒介,产品传达的信息要简单简洁,不能太复杂,越简单、透明越好。所以互联网保险产品要比传统保险简单透明很多。

  作为工具,公司必须使整个投保过程,从风险测评、分析、产品匹配到解读等做到智能化、傻瓜化、去人工化。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保险创业团队,在工具属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从智能核保到保单管理,从智能保顾到产品对比,都是互联网工具化思维的应用。

  作为连接,公司必须保持公正、客观和独立第三方的角色。传统的保险销售,保险公司代理人肯定只能说自家公司的产品是最好的。但互联网,作为连接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就必须做到公正客观。

  第七类,以保险师、超级圆桌、多保机器人、条款查查、核保查查为代表的,工具造流量+知识付费+增值服务做转化

  那这7类当中,能够确保有稳定流量,自造流量的就只有前两类,也就是腾讯和阿里,以及两个大的互助平台,水滴保(水滴互助旗下保险品牌)和轻松e保(轻松筹旗下保险品牌)。其他的都需要努力的去找流量,找用户,会艰难一些。

  传统保险出身的,比如悟空保、保准牛、i云保、蜗牛保险医院等,优势在于对保险行业的理解、认知、供应商的资源和人脉;

  互联网出身的,比如水滴保、轻松筹、小雨伞、多保机器人、我爱多宝鱼,优势在于做流量、做工具、做宣传。

  什么样的背景和基因,注定了你适合怎么去做,做代理人服务、做线下经纪人服务,还是传统保险出身的厉害;做线C营销,做流量运营,互联网出身的就玩得转。

  轻松筹和水滴保,目前他们的主战场还是在短险,据说一个月的保费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如果他们发力长险的线亿的保费,我相信不是很大的问题。但长险和短险的玩法肯定不一样,还要看他们具体怎么操作。

  其次,我还是很看好接地气的团队,其中有个团队,叫梧桐树,很多人肯定没听说过,因为他们总部在武汉。前段获客,后段就有自营的保险顾问跟上去,只要这个转化漏斗模型逐渐完善和打磨,再加一些互联网的工具辅助,一年几十个亿的保费规模也不成问题。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