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其职级规则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不管是 BAT 系的创业公司,还是成长中的各型企业,都在参照 BAT 的职级规范给公司员工评定级别、职称、薪资等。比如阿里的技术序列是 P 系列,腾讯、百度的技术序列是 T 系列,而华为则是数字系列。
阿里巴巴集团采用双序列职业发展体系,技术线就是常说的 P 序列,对应到管理线,以此类推。
目前阿里需求量最大的职级范围分布在 P6-P8,这也是阿里集团占比最大的级别。P6 级别的程序员 title 是高级工程师,P7 便已经是专家级别,P8 则是高级专家。一般而言,江湖上行走小有名气的阿里程序员至少也是 P8 级别。P10 级别的存在就是传说中的大神级别,这个级别的程序员无一不是业界鼎鼎有名的存在,比如褚霸、毕玄等等。
阿里巴巴员工的薪资结构一般是 16 薪,好的团队年终奖可以拿到更多P6级别的年薪是40W左右,P10的年薪要达到150W
腾讯不久前刚刚宣布调整职级,取消了原有的 6 级 18 等(1.1-6.3 级)的职级体系设计,将专业职级体系优化为 14 级 (4-17 级)。
在腾讯,技术线在此之前属于 T 序列,在腾讯的职级体系里,T3 级别已经是很多人的上限,行走江湖有名有号的 T4 级别更是当得起各技术分享大会的技术爱好者们一声老师的称呼。而 T5 级别在整个腾讯也是凤毛麟角。
腾讯的薪资结构一般是 16 薪,但实际上从 offer 看不乏 18 薪的团队。T3级别的已经达到100W+了。
百度是整个 BAT 中现金给得最多的。和腾讯相同,百度技术线 是技术线占比最大的级别。年薪在30W到150W区间。百度的薪资结构是 14.6 薪,其特点是薪资的现金部分在 BAT 三家中是最多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华为不算互联网公司,网上的职级、薪资数据也没有对华为进行过调查、报导。华为技术线的职级体系为数字序列,跟腾讯的新序列相近。华为有句俗语很好地描述了收入情况: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意思是入职华为三年内大部分靠工资,三年后奖金逐步可观,五年后分红逐步可观。
BAT 内部技术晋升有多难虽然 BAT 们的技术岗位定着高大上的职级、拿着令人艳羡的薪资,但其实很多人在很多年里都会困在某一职级上停步不前,工作经验的积累并不能带来工作上的平滑晋升。
以阿里巴巴技术岗为例,很多人入职时可以拿到 P5、P6 的定级,但从 P6 到 P7 升级是一个坎,很多人会卡在 P6 级别上一两年甚至更久。而从 P7 到 P8 就更不容易了。再往上,从 P8 到 P9 的升级会更难,要的不仅是业界影响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运气。
基本功扎实、技术能力过硬,这是技术线较低级别晋升的共性。但当发展到中、高级技术路线时,技术能力就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考核标准,具不具备良好的产品感觉、做没做过完整的技术架构、懂不懂业务痛点、商业思维,都是晋升必不可少的要素。
很多程序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挂着金字招牌的互联网大厂们都有一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
如果有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想跳槽去大厂,建议以一张白纸的身份过去,拥抱变化、主动学习,这样获得的成长可能比之前一到两年更加多。
在做打算的时候,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单纯从薪资的角度讲,BAT 已经不是变现最快的选择。去大厂可以有好的资源、比较高的职级,甚至有收拾一个烂摊子脱颖而出的机会。而在创业公司,什么都缺,多面手更加吃香。
互联网公司的职级,以前我们只能看个热闹,现在我们终于也能看个门道了。其实在技术发展的路线上,慢慢也出现了一个名叫“职业阶梯”的名词。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西学东渐,未来的中国技术人肯定也能一直写代码写到 5、60 岁以后。本文所有数字均不是官方数据,而是一个参考的数字,实际 offer 金额有可能更高,也有可能更低,但可以让你大致了解一个具体范围。
你在互联网大厂里吗?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人才呢?快留言告诉大家吧,flag 不立,怎么能够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