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第四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志愿者们相聚扬州,又一次迎来志愿服务的“嘉年华”!今天(7月14日),记者走进“志交会”现场,近距离感受志愿的温度和力量。
与会领导与“最美志愿者代表”用分别取自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和瘦西湖的水注入爱的蓄水池。在甘泉的滋润下,志愿树苗吮吸着养分,茁壮成长,寓意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江苏志愿服务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蔚然成林。
最近,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在此次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扬州馆展出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项目也赚足了眼球。项目负责人徐峰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由可以自动称重、实时烟雾报警的智能垃圾箱和积分管理平台组成。市民践行垃圾分类回收所获的积分,还可按100:1的比例“提现”: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将垃圾分类积分与扬州市市民卡、微信绑定,居民可以通过刷市民卡或者微信扫码的方式,将垃圾分类投放进“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或“再生资源兑换超市”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可兑换扬州公交、游园卡、生活用品、物业费等,从而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宣传和参与度。
徐峰介绍:“居民投放垃圾以后,会将积分传送到扬州市市民卡端,整个流程是无现金操作,也可以在支付宝或微信端实行提现。截止到目前,该项目共服务了179个小区的垃圾分类,人群达到将近40万人,下周开始进入镇江。”
据介绍,这一项目在2017年7月开始启动,目前注册人数超过5.8万人,今后,将在扬州市区的60个重点小区及10所学校展开试点,涉及居民15万余人。预计一年后,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准确率达75%以上,进一步解决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在现场,志愿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成了市民心中学习的偶像。他们也在为各自鼓劲加油。
开馆不久,5岁的小思齐就被爸爸带到现场感受“志愿”的氛围。据在银行工作的尤先生介绍,自小思齐懂事时就给孩子灌输,在他还没有出生前,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就有很多志愿者为国内外友人提供无偿服务,现在,在江苏每个地方都有志愿者项目,为老百姓提供帮助,等他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服务社会。
两天时间,展馆内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也在不停地现场分享他们的心得和体会。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在“重操旧业”,继续服务。
10年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格桑花开支教团为藏区的孩子开发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规范的第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包含自然科学、文化传承、健康卫生、研学益行四大板块12门课程。他们同时搭建了藏区与内地中小学生互动交流平台。
成立于2016年2月的苏州大学的“新丝路”苏纺援疆公益团,足迹遍布新疆10多个地区91家纺织服装企业,目前已开展43场专业讲座,编写1本服装专业课本,通过信息技术服务的方式助力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边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受益人数超过3万人。
“一抹支教一行人,一袭中医一夏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支教团为践行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服务基层社会”的宗旨,2015年起,在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团寓教于乐,开设太极拳、中药学等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中医药的种子;增设趣味地理、经典咏流传等课程,“让山里的孩子们看见外面的世界”。
“95后”的南中医学生郁凯华从2015年开始,就和同学们在四川、安徽等贫困地区开展定点支教,将中医保健、急救、食疗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育,起到教育、健康“双管齐下”的效果。郁凯华说:“比如去年我们在滁州支教,滁州的山里会有一些中草药,有时候我们会带学生在学校周围一些地方看一下,带他们认识一下。在课堂上教学生制作一些中药的香囊。”
“基因检测等新技术让寻亲更准确也更加省力了,我现在有时间和精力来博物馆做志愿者。”因四处奔波寻找儿时因家贫被遗弃的妹妹,有一年吕顺芳大姐寻亲到了河南安阳,从此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寻亲大姐”到“文化志愿者”,吕顺芳如是说:“弘扬传统文化,为别人有用,被别人尊重,就是最大的人生价值。”
面对文明宜兴的代言人、本次志交会的志愿者“陶陶都都”, 吕顺芳坦言,她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身体不允许工作”为止。
李国华早在一周岁时就因病致残,不能行走,他说,是因为社会各界的帮助才“有幸活下来”。20多年前,他发起并成立了助残志愿者联合会,现在这支团队已有1400多人,每年开展活动200多场次,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智残群体和孤寡老人。团队成员陈友春说,尽管他们做的每件事,对常人来讲,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却有成就感。
李国华在回射阳之后,给记者发来这样的微信:对不起,打扰你了,我想说的话和经历太多,我看到一些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而当我能尽自己一点点微薄之力,帮上需要帮扶之人时,心里就像比吃了蜜还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可惜我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相信人多力量大,还是好人多,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那将更美好。
本届“志交会”开幕前,由扬州广电团队拍摄制作的扬州志愿者MV《志愿的心》在“扬帆”APP上线多万。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移动新闻+等媒体平台随后跟进,并全网推送。
这部4分15秒的“网红”MV,集中展示了扬州30个志愿服务团队、近500名志愿者的服务瞬间。扬州广电旗下的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新闻女生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联合其他主播志愿者共同担任主唱。
《志愿的心》开篇地点设在扬州西区明月湖畔,在博物馆、音乐厅的文化氛围里,在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开始,随后,从文昌阁、瘦西湖、东关街到扬州博物馆、马可波罗花世界、宋夹城体育公园;从早茶、书画、传统表演到城市公园、城市书房、文明有礼24条,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
“MV将志愿者与扬州的各种代表性元素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扬州全民志愿、大爱之城的特色,因此能够引发所有人共鸣。”《志愿的心》MV执行导演、扬州广电新媒体中心张旭如是说。
“MV”真实再现“大爱之城”志愿者的风采,感动和带动了无数人。扬州梅岭中学初一学生叶耔麟是MV中第一个出镜的孩子,他的妈妈介绍,通过这次拍摄,耔麟和她都被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今后也要将公益精神发扬和延续下去。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