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山里田间,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了无数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教师们既迎来了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我们感慨于乡村教师群体所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敢于实践与创新的代表人物,也深深被蕴含在其中的大爱所折服。本次活动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新浪教育、教育公益联盟联合主办。旨在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引领导向、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并通过媒体传播,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改善乡村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励教师进一步发挥光与热,从而带动乡村学校更具活力。
王菲,女,中共党员,生于1982年9月,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专业,2007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教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她大学读的是音乐专业,毕业后开了两家瑜伽馆,两年后她关闭了县城里生意兴隆的瑜伽馆,成为一名乡村女教师。 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2013年开始带着她的“农村娃”们开始了BYOD的互联网学习探索之路。
她既是音乐老师、又是语文老师、带毕业班、懂互联网、是上海沪江网“2015年度优秀网络教师”,2016年度优秀导师。她的课堂在学校,也在网络上(学生自带笔记本走过三年数字化学习探索实践)、她的学生不仅仅在学校,更是遍布全国。她为全国近1.5万乡村教师进行互联网+培训,辐射近30万乡村学生,让更多的乡村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互联网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
2005年大学毕业的她选择了独自创业,短短三个月在小小县城开了两家瑜伽馆,生意兴隆,年收入十几万(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比不小的收入),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拥有了不少人脉,生活惬意。
然而儿时的理想却未曾消失过,从小到大,直到大学选择师范专业,也是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两年后她考取了教师这个职位,很开心、很兴奋,终于可以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了。
教师报道的那天,她来到了和县城相距20多公里的一个偏远乡镇的偏远村子上的学校——前高小学。进入校长室,看到的是十几年前的陈设,拥有的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部电线位老师,都是后面村里的民办老师转正,平均年龄50多岁。她需要任教的是二年级包班(包班:整个班级的所有课程)+三四五年级英语,面对这些情况,加之交通的特别不便利,她的选择是——离开。
很含蓄的给校长表达了她的意愿,临走前校长让她去看看给她安排的班级学生,她客气的应允了。当进入二年级教室,孩子们看到新老师来,立即端正坐好,用好奇、开心的眼神看着她时,她被他们纯真、渴望的眼神震撼、打动了,至今都不曾忘记的眼神,于是她选择了——留下。
早晨,坐着乡村老师们集体租的即将报废的“班车”来到镇子上,然后再骑着自行车前往几公里外的前高小学,周围都是庄稼地,当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她总是装出一个男人的骑车姿势,来给自己壮胆。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一直待在班级里,上语文、数学,重复着这两门课程。当她在其他年级上英语课时,老教师们就到二年级帮她看班。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她也想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去体验更多的课程,于是她打开了灰尘满满的音乐教室,教孩子唱歌,跳舞;教孩子们打太极拳、练武术,跳健身操;下雪天带着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她特意买了一块几百元的手机,来帮孩子们记录他们的快乐时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收获,她们排练的舞蹈终于可以代表镇子上去县里参加音乐节比赛,孩子们、家长们特别的开心、兴奋,第一次去到县城参加比赛、第一次穿上漂亮的演出服,第一次画妆。抹上口红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嘴巴是一直张着的,害怕一不小心把口红抹掉。
她们的表演获得了全县一等奖,又代表县组织部参加全县的巡回演出,和县城里舞蹈学校的孩子们同台演出。台下很多城里的家长们纷纷议论:“这是哪家舞蹈学校的学生呀,跳的真好。”她自豪的告诉他们:“这是来自荆家镇前高小学的孩子们”。
那时的荆家中学,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120多名学生。学校的老师说:“之前的荆家中学那才叫辉煌,每个年级都有8个班,好几百号人。现在村里人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哪怕借钱也要买房送孩子去县城读书。学校老师换的勤,有能力的都考往县城了,再过几年,你也考着走吧,这才是发展趋势。”
学校里是炉渣跑道,周边全是盐碱地,每到暑期,杂草都会长到一人多高,布满整个学校。开学的第一周,老师们都会领着学生拿着镰刀去清理杂草,她也总是在办公室里备好创可贴、消毒水。
由于乡村教师的缺乏,并没有实现单纯只当音乐老师的愿望,她身兼班主任、语文、音乐的教学。两年后,学校鼓励她参加全县的音乐优质课比赛,那一年她的成绩为全县倒数第二,而和她一起参加工作,分配到县城的同学得了第一名。她在思考为什么两年的时间里她已经和他们差距那么大?县城的同学告诉她,他们每周都会有集体教研,探讨教学,不定期会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会有专家来到学校做专门的指导。而她在乡村学校里的这段时间,没有所谓的教研组,因为基本都是一人一个教研组,既是相对大的语文教研组,也没有一个中文专业的老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一来参会名额有限,分到各校的名额没几个;二来年轻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一旦外出就面临停课、空堂、班级无人管的情况。
参加工作的这几年她的教师专业成长几乎为零。自那以后,她害怕讲公开课,害怕教研员到学校听课,所有的比赛一律不参加,只想安稳的抱好“铁饭碗”,等待退休。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有关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创新大赛的赛前说明会,听到了“云”、“主题资源网站”、“数字化”等这些新鲜的名词,看到了其他学校的课堂已经是另外一种形式,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用十几年前的传统方法在教现代的学生。自己都是“井底之蛙”又如何将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
网络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数字化教学摸索的过程中,她们和学生们了解到它除了可以打游戏、看视频,聊天,还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互联网也让她们这样偏远的,师资不均的学校有了来自全国的名师,有了更多优质的资源,让农村孩子们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来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外教、央视接着,还是在报告会的主席台上作报告的名家们直接成为她和学生们的老师。曾经一度感慨,农村的孩子好可怜,出身不同,或许注定起点就不一样,作为老师的她们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改变呢?然而互联网的学习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改变,让他们的视野从小时候就开始变大。
现在的乡村学校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或许她们无法改变外在,但是内在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的改变她们可以尽一份力量。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她们作为一名老师承担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和成才,或许她们小小的一次努力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在不断的思考中,她开始勇于尝试和探索,所以当她来到荆家中学后,就在李栋副校长的带领下,和几位年轻的老师一起改变,决定从传统教学开始变革。
教育局非常重视教师的发展,每年都会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的NOC大赛,2013年她和她的团队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想通过大赛看看全国的教育教学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以便更好的寻求课改之路。从2013年的全国二等奖,到2014年的全国一等奖、恩欧希大奖,她和团队老师们的探索实践终于迎来了“春天”。也就在那一年,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位来自南京的吴虹校长,相谈甚欢,随后才知道她辞去校长职位成为了上海沪江网的首席教育官,自那之后,网络课堂带给了她全新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校老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让她们的课堂不仅仅停留在学校,随时随地,链接全国名师,链接优质资源,她和她的学生都得到了自她的成长。
然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她除了白天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大部分的研究、课程设计、制作都在业余时间来完成,慢慢地,家人开始反对:“没见几个老师有你这么忙的,回来也不消停。”“所有人羡慕的教师假期,都是吃吃玩玩,哪有你这么忙的?参加工作了,还和学生一样泡图书馆……”。很多同事不理解:“真搞不懂你们为什么每天那么“疯狂”,受那份苦干什么,干多干少都是发那些工资,又不会多发……”当身边围绕着太多的质疑声时,凭着自己的那份执着、信念,她一直默默的做着喜欢的事情。
在荆家中学网络社团的留言中,学生们这样写道:“感谢老师为她们所作的一切,实行数字化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的坎坷,但是你们坚持下来了,也让她们这群别人不知道的‘丑小鸭’蜕变成了各个学校都知道的白天鹅。”
网络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数字化学习的摸索中,她和学生们了解到网络除了可以打游戏、看视频,聊天,还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互联网也让她们这样偏远的,师资不均的学校有了来自全国的名师,有了更多优质的资源,让农村孩子们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来接受最好的教育。那些在电视上、主席台上作报告的名家们直接成为她和学生们的老师,可以近距离的互动和交流,这一切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她从事互联网教学实践已经走过5年,她在不断成长中去更新理念,将最前沿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双师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清晨学生们参加网络上的彩虹花和阅晨读,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一起在网络课堂中读诗,还会上麦展示朗读,课上,她们会有外教课,整本书共读课等等,带动全校师生组织参与全国的感恩节班会等,在拓展课堂知识的同时,也通过网络进行体验式的德育活动。每个周末的晚上她依然会牺牲个人时间,带领学生们在荆家中学线上课堂里开设自己的课程。《最美朗读者》系列活动,由学生们自己来网络主持,自己制作PPT,搜集想要朗读的内容、主持、互动,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综合能力;《荆中学子话三国》主题探讨活动,利用暑期进行阅读主题的线下探讨,线上成果展示。通过网络课堂,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变得更加优秀,延伸到她们的线下课堂里也是呈现一种不错的学习状态。
六、开设中考系列线 月,第一批参与数字化实验的学生面临毕业,在她的带领下,由中考毕业班老师组成的讲师团开启了荆家中学云课堂——中考系列课程,面向全校毕业生授课,同时面向全国开放,也吸引着上百名的全国学生参与听课、学习,大大解决了中考的时间紧的问题,同时每一节直播课都是优质课,大大提升了毕业班老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能力。2016 年 7 月她们送走了第一批 BYOD(自带设备)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毕业生, 也迎来了中考成绩历史性的突破:学困生消除率位居全县第一,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学困生;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对于仅有 102 名学生 5 位老师的毕业年级来说,令人赞叹!同时,也帮助她们乡村教师成长进步,她们团队陆续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以“乡村包围城市” 之势成为了人人皆知的荆家中学教师团队。
除了网络上课,她还给学生们建立了网络社区——社团,在网络上记录下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学会分享、学会感恩。起初一个仅有100多人的荆家2012级学生为主的社团,居然有636位成员主动加入,发布社团帖子28556个,线月到今天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这与她的及时引导和激励是分不开的。社团中看到回复最多的也是她,因为她觉得网络也是要有情感的,你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一直很感恩一路帮助过她们,给她们带来优质资源的那些名师和朋友们,让她们的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改变他们的一生。感恩那些名师对乡村教师成长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前面讲到过对于乡村老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在传统模式中太难太难,而通过互联网让她提升巨大,她不仅仅获得了全县的一等奖,更是走向全国的大赛,获得一等奖、大奖。
于是每个周末她都和学生们在网络上学习,用互联网学习三年的这些农村孩子已经完全能熟练在网上学习、交流、分享;并且假期她还会安排学生们自己做小老师,组织同学们在CC群里研读经典或者探讨疑难问题;为了坚持在周末与学生们在网络课堂里交流、分享,每一个周五的夜晚,忙碌了一周的她都会和学生们在网络教室里猜字谜、读名篇、练演讲、做分享……她打趣的说,“她全部的假日全部给了CC,连结婚纪念日也因为网络课程而放弃了家人的晚宴。”
除了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进行互联网学习,她还成为公益老师,当看到四川白云小学,这所只有10名学生的学校的故事时,再次让她想起了她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眼神,知道他们没有音乐课,她主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给孩子们上网络音乐课,孩子们开心的称她为菲儿老师。随后她的网络音乐课堂上有来自四川广元小规模学校联盟的20多所学校500多名孩子,也有河南兰考的孩子们,更有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坐在教室里,听她教他们边唱边舞,短短半小时之后,屏幕中看到孩子们在各校教室里大方的展示自己的收获。农村学校所面对的师资缺乏、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迎刃而解!
她曾经也是一名默默无闻,没有任何自信的老师。然而短短三年的时间让她迅速成长为名师,也让她充满自信。也是在这三年中,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真谛。有人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份工作,而她已经把这份工作当成一种“信仰”。她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探索知识,喜欢去探索她未知的领域。她是数字化学习、互联网学习的受益者,所以她也希望其他老师们通过她的例子,能够真正找到自己作为老师的快乐和真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用有限的资源来影响有限的人,当她开始改变并受益时,她也希望更多的乡村老师一起来改变。2016年她成为沪江互加计划导师,在CCtalk网络平台上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的乡村老师,也让她从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成为了全国培训导师,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成长自己。
2016年7月,她跟随沪江互加计划给全国18个省220余所思源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互联网+”的网络学习培训,,通过线万教师,让更多的农村老师感受互联网学习,并将这种学习方式带给更多的乡村学生们,让他们也体验互联网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多乡村教师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改变方式,链接资源,进而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们享受教育公平。
2017年9月全国乡村青年教师公益成长计划正式启动,上万名乡村青年教师接受着最专业的系列化的教师成长网络课程。她们学校的老师也同步参与这样的足不出户的优质课程,一起学习和成长。作为学习者的她也成为了教师成长计划导师团中的一员,一名乡村教师和北师大的专家教授们在一起进行分享,对她来说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互联网学习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她在这一年获得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和一群优秀的老师一路同行。
2018年她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带着学生继续享受和探索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优质资源和教育公平的同时,她也加入到了国家精准扶贫项目中,通过网络担任援疆教师,为南疆孩子们带去国语双师课程,推进新疆地区的国语教学工作,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同事也一起加入到网络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受益者,让自己去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一名乡村教师到“网红”老师,到影响更多的乡村教师成长,从她身上他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更多的乡村教师也开始积极的尝试、参与到互联网的学习中来,她也一直致力于面向乡村教师及学生的互联网学习的推广,将有限的资源链接到无限的学生中。因为她相信不管未来怎样改变,通过互联网终将会改变乡村教师、学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