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越来越近,我想起了藏在老家的一本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情节与字句我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再对照现实,细细地梳理那些已经实现的巨大成就,一种“厉害了,我的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新中国在70年风雨历程中披荆斩棘,我们的生活早就天翻地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
初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候,正是我们112个农村孩子到国办中学里学习的日子。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先生在全国科学大会的演讲辞饱含激情,课堂上老师的朗诵抑扬顿挫,让我们这群耽于幻想的少年也跃跃欲试。
课堂下,我们走进了学校图书馆,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赞美1978年那《科学的春天》,也因此结识了作家叶永烈的中篇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篇小说以虚构小记者“小灵通”的所见所闻来展开主题,将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机地融合在情节展开的进程之中,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一些通常难于理解的科学知识因此而鲜活生动,诱发了读下去的欲望。借助这本书,“像抽屉一样可以移动的楼房”“水滴汽车”“电视手表”“人造珍珠米”“氢燃料”“机器人”等许多名词进了我们的脑袋,让我们穿越时空,憧憬未来。因为沉迷书中的想象,有的同学差点荒废了学业。
因为喜爱,我拿出积攒多年的零花钱,一掷“千金”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影响了我,还影响着更多的同龄人,书中所描述的灿烂美好的生活前景,扎根心中。在刚及温饱连自行车都没盛行的那时,我们以为,实现这些幻想,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我已是两鬓霜染、心有定力的公职人员。当我敲打键盘在屏幕上输出一串串文字的时候;当我用聊天工具传送文件瞬时即达的时候;当看到妻子用微信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聊天的时候,脑海中《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封面及内容越来越清晰,身边的巨变,让一种感慨越来越强烈,“小灵通”所幻想的一切都已成事实,并且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实验室的发现与发明,是身临其中的真真切切。
不是么,曾经舟车不便、偏居一隅的边陲渔村,现在不仅有了城市的模样,地标性建筑换了一茬又一茬,蜗居的茅草屋变身为“小高层”,汽车、电脑等曾经象征着身份与尊贵的奢侈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已被改写,高铁通到家门口,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让边陲城市成枢纽,同城生活不再是奢想。细数身边衣食住行文娱医,能有几人不感慨、不赞美!
但是,放眼宇内,这样感慨的层次似乎有点“低”,当信息技术无孔不入,正在物化为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显著成果时,生活的变化已快到“迅雷不及掩耳”,不再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了,身边的变化更不再局限于衣服新了、房子大了、车子换了。置身技术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生产力进步与产业跨越升级的成果显而易见。
在工厂中、在家里,机器已在大量取代人力。《人类简史》所描述过的传统世界的极限被一次次打破;信息共享和万物互联的互联网革命,不只让世界变成了平的、地球成为村落,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进化进入到了实体产业,“互联网+”不再是概念,互联网正在重塑着商业文明秩序,“智能+”正在重建着我们的生活体系。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越多越多的交互请求,语音技术、图片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人们借助卫片巡河查海、整山治水,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无人驾驶、远程医疗,代表着未来的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快地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是么,我们已经过上掌上生活,世界在掌上,掌上容乾坤,我们在“云端”。手指轻点,重大赛事、重大活动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就跃然掌上,足不出户就可共享精彩;手指轻点,非洲的热带丛林就会跃入上空,让我们斜倚床头体验一次次心灵的历险;手指轻点,清朝“满汉全席”、他乡的名贵小吃,乡村的奇珍异果,就会一骑轻尘,很快呈现在你的面前。
因为掌上的精彩,传统媒体正在以信息技术为基展开融合革命,屏、报、端、网、微等,正向公众展现立体世界、全景荣成。因为掌上的精彩,“智慧荣成”正如水银泻地,让“自由呼吸·自在荣成”更智慧、更美好。最有意味的是,“小灵通”后来被移植于通讯领域,可惜只领时尚一二年。
早在一年前,单位编辑出版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荣成撤县建市30周年的文史资料专辑,不知什么原因,却没有将这一重大成果收录其中,我虽遗憾却未纠结。因为信息改变了生活,已容不得我们系统思考,科技的推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是的,世界正在改变,但是,唯一改变不了的,就是我的中国心、中国梦,因为唯有祖国的繁荣富强,才能赋予我们今天的所有。追梦路上,让我们放歌祖国、致敬中华、礼赞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