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装备、炫酷皮肤、特色道具,这些都是铁杆游戏玩家们的梦想,但是道具、装备总在推陈出新,资金投入犹如无底洞,这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而市民张先生的女儿,在五天之内,为某手机游戏连续充值近13000元,坑爹没商量。
市民张先生的女儿今年13周岁,平时很少接触手机,出乎张先生预料的是,女儿竟然自行下载、安装手机游戏并能顺利充值。张先生:“9月4日那天,我无意中看见我女儿正在我的手机上操作充值界面,金额高达628元,于是我赶紧制止了她,把手机抢过来后发现账户里已经少了近13000元,而该款游戏的第一笔充值,早在8月31日就发生了。”
如今不论是电脑游戏还是手机游戏,在进行账号注册时都会要求核验身份,涉及到金融支付等功能时,更是需要账户、设备、密码等安全验证,那么张先生的女儿是如何突破这层层验证的呢?
张先生:“我女儿注册游戏账号时,选择的是手机登录,我的手机密码本身就是实名认证过的,只需要接收一条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后就可以注册成功,至于微信钱包的支付密码,我怀疑是在我平时输入密码时被她看到并记住了,所以她才能操作的这么顺利。”
据了解,张先生女儿充值的是一款换装类手机游戏,游戏玩法就是为虚拟人物搭配不同的服装道具和场景来达成任务目标,在游戏中,玩家如果想要让角色看起来更酷炫,升级更快,就要为游戏充值来购买道具。充值时,先把人民币兑换成游戏货币“星钻”,再用“星钻”购买道具。在张先生发现时,游戏账户中的“星钻”几乎已经全部消费。之后,张先生联系到了游戏平台的客服说明了情况,希望平台退款。平台客服表示,充值的“星钻”已经消费,无法退款。
由于张先生的女儿大于8岁不满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父母)出面,或者是法定代理人(父母)同意,追认。
但是张先生的女儿使用了张先生的身份信息去进行充值,因此张先生在向平台主张权益时需要承担其不知情、未同意其子进行充值行为的举证责任,否则作为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和钱款所有人,需要对自己未尽到必要的谨慎核查义务承担相应的后果。
目前涉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的纠纷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未成年人偷用父母的名义注册账号并充值打赏时的证明责任。此时,实际使用账号并充值的人是未成年人,但父母往往难以证明。
律师建议:家长可以先与游戏客服沟通,并且保留好相关凭据,协商退还。如果对方不予退还,可尝试联系消费者协会进行咨询,或通过诉讼途径争取最大程度追回交易款项。
小编提示:现代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移动支付的低门槛和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提供了可能。要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出现未成年人巨额充值的现象,需要游戏平台、监管部门、监护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目前未成年人偷玩游戏充值的事情屡屡发生,但因举证困难等原因易遭遇“退款难”。家长作为监护人,应保管好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支付的账户、密码,以防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
此外,建议加大游戏实名制审查,增加充值验证设置,监管未成年用户的充值、付费行为。目前,一些网络平台进行了“家长控制模式”的有益尝试,可以防止在未成年人借用手机玩耍时不当消费,但仍应进一步通过技术防患于未然,例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大额消费进行风险提示等。父母也必须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防范互联网消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