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一谈的人群是70后,也就是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时代的原因,个人的机遇,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一部分时代的弄潮儿,在混乱中抓住了时机,成为富起来的那一批人,或者是有文化的那一批人,还有一部分人,始终在底层挣扎,好一点的识得几个字,凭手艺吃饭,差一点的识不得几个字,靠体力吃饭,我的父母就是最后那批人,全中国还有很多如我父母一般的人。
我的父母出身农村,仅识的几个字也在生活的磋磨中还给了岁月,一年出不了几次门,连县城都去的不多,一直生活的很幸福。可是,随着科技,互联网地不断发展,我在这种岁月静好的平和时光中,察觉到了一丝深深的不安和恐慌。
手机是一个重要的见证者,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电话,外加一本或薄或厚的电线年的时候,农村也慢慢开始出现手机了,2003年的时候,爸爸花2000元买了夏普翻盖的黑白手机,那可真是一笔巨款,在人均工资20元的农村,那也是我家使用寿命最长的一部手机,那个年代使用手机只是为了方便,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而已。后来手机普及之后,价格便宜了很多,只要几百块钱,父母也陆陆续续换了好几部手机。真正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应该是2000年左右,智能手机价格亲民,大范围的得到普及,手机流量价格的下降使上网更容易,后来4G的产生更是引起了新一轮的长夜变革。我的父母这个时候依然使用者非智能手机。
互联网真正使我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应该是我高考结束的时候。高中那3年,为了高考,我父母的手机是老年手机,租的房子里没有WiFi,没有电视,有一个复读机听英语,一个MP3下载英语听力,还有一个iTouch每周下载以及Running Man作为仅有的娱乐。高考之后,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oppor7,那正是中国跑男最火的时候,OPPO正式冠名商,也是我家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是我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也是爸爸妈妈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彼此第一次如此正式的分开,那几个月的话费是最大的支出。寒假回家,我向爸爸妈妈提议家里可以装一个WiFi,并且把他们的手机都换成智能手机。这一次,他们对于换手机的反应是拒绝的,理由是他们认字不多,不会用,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无所畏惧的父母也有了害怕的事。最后当他们知道新手机可以在想我的时候微信视频,才欣然同意了我的提议,当然后来也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他们向互联网时代跨进的一小步,也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进步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爸爸妈妈学会操作其他的APP以及生活应用,微信的应用最为基础的,比如收发红包,转账工资,缴纳水电费。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爸爸妈妈的恐惧不是缺乏应用能力,而是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安,这是人性使然,还有对自身能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即不自信。这其中有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关于互联网购票。我在某个假期回家的时候,爸爸正要准备明天出门,准备今天去车站买票,我说可以在互联网上买票,爸爸的反应首先是不会,其次是怀疑。在我的指导之下,爸爸get了这样一项技能——网上购车票,虽然中途偶尔也闹出笑话,但也是可以自如操作应用了。
第二件事是关于手机银行的开通。今年暑假末尾要网上缴学费的时候,发现妈妈的那张卡有额度限制,不能一次缴纳16000元的学费,于是,便让爸爸妈妈自己去银行提升银行卡的额度,并且交代好了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然而,妈妈还是希望我陪着他们去银行,因为自己的私心,希望我不在他们身边的的时候,他们能够独立的处理一些事情。爸妈再跑了2遍银行之后终于把事情办好了,回来还很得意地和我说,这么简单的事,以后不用再死气白咧求你办,听到这个话,我是很开心的。
第三件事是关于美团预定酒店。因为研究生来了武汉读书,爸爸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去新的城市,也想来看看我的新学校,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就没有来学校,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因为要住一晚,所以我在学校对面订了一家酒店。那天晚上吃完饭,姐夫开车送爸爸去酒店,因为路边不能停车,本来打算让爸爸自己去办理入住手续,然后送我回学校。但是,爸爸之前没有在互联网上预订酒店,不知道操作流程如何,所以眼里充满担心,还是希望我陪他去。在进入酒店之后,很简单地办理手续,拿卡进房间之后,爸爸说原来这么简单啊!是的呀!真的是很简单的事情,只不过在披上一层互联网和科技的外包装之后,就显得格外的高大上,其实也不过如此。
有时候,父母和我们的角色是会互换的,他们也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耐心的教导一些新的知识和事物。当然,我们不能帮他们包揽一切,还是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更好的融入这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