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上午,“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先生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清华大学《艺术产业新型实践人才培养》学员开设了题为《从工具到平台——艺术大众化的互联网实践》的课程。谢晓冬以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为切入点,分别从艺术大众化的路径、艺术展览的社交与消费的双重属性、艺术内容产业的结构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艺术大众化背景下的互联网实践问题。另外,谢晓冬还结合自己在艺术互联网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案例,讲述了“在艺”App如何通过艺术连接大众的创业经历。
谢晓冬认为,艺术大众化不是艺术品的大众化,而是艺术欣赏的大众化。互联网时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参观艺术展览或参与艺术活动已成为大众的一种新生活方式或潮流社交娱乐方案。这一过程既是大众欣赏艺术作品,又是进入艺术空间和场景的独特体验。关于艺术大众化的路径,谢晓冬认为娱乐是艺术大众化的关键路径之一。艺术的宗旨是追求令人感到舒适和自在的状态,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网红展、打卡展,对此我们应该持应有的包容态度。艺术通过娱乐找到了一条大众化的道路,业界应力求通过娱乐形态建立观众跟艺术的连接,这或许是艺术大众化的关键路径。
当互联网成为大众生活中的日常工具,作为线上线下的连接平台,展览是很好的流量入口。据统计,2017年仅上海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观众就达到3000万人次,还不包括画廊、艺博会等各类机构。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系统全年预计观众超过2亿人次;中国大众艺术消费的崛起使艺术展览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一方面,主办方应创造互动场景去为观众提供打卡环节,另一方面,更多观众希望获得更完善的作品信息和背后的故事。为增进观众对作品的了解,主办方可通过开幕、导览以及讲座、沙龙等活动帮助受众了解艺术品或展览背后的故事,获取艺术知识,接受艺术史和艺术鉴赏教育。展览既是消费场景又是社交场景,具有社交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展览还是一个艺术交易场景,不仅可以销售门票,还可以销售衍生品和艺术作品。
关于做好内容产业的结构化思路,谢晓冬认为,艺术产业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容产业,其价值是由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质量优劣决定的,必须从做内容的角度来经营艺术产业,做好内容关键要有结构化思路,要找准核心定位,完成中心叙事结构,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形成产品复盘。当下的购物中心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流形态,它们是典型的互联网营业状态,都在做内容,办了很多展览,创设了很多互动体验场景,不断完善多元化服务,都是在打造平台,营造更好的生态,从而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更多的C端用户。
另外,谢晓冬以“在艺”APP为例,剖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内容供应和打造一站式平台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如何面向B端做好宣发平台和面向C端构建艺术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产品定位分析,进而逐步辐射艺术、 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众多行业领域等创业经历进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