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实现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提高乡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潜江市于2014年全面启动“五化”村卫生室建设,对村卫生室进行提档升级。目前,已有267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村卫生室“五化”标准。同时,全力推进卫生院创建达标,按照“功能完整、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设施一流、外型美观”的理念,进行一步到位的规划设计。创建省级“四化乡镇卫生院”11个,创建为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个,在湖北省首批10个“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中排名第一。
建立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负责公共卫生数据存储、交换、更新、以及公共卫生信息处理与发布。推行公共卫生与新农合相结合,服务对象人手一张保健卡,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居民持健康卡刷卡接受公卫服务,终端软件上能选择服务项目,记录服务内容,服务后进行可进行满意度评价。开通医务通管理平台,配套引入4G手机,实现公共卫生无线 强化软件配套与人才培养
为有效打造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潜江市大力开展了相关软件配套工作,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发了三大信息管理系统,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有机结合。组建了“两级服务网络”(市对镇、镇对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专网)。同时,开展分级人才培养,市卫生部门组织乡镇业务骨干培训班,系统学习实施方案、准入管理、操作指南、考核手册等内容,各地卫生机构组织本级医务人员及乡村医生培训。
通常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都是采取走村入户的传统模式。受服务条件和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常常出现服务对象不在家、基础档案建立不全等现象。而依托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绝大部分人群只要每年就医1次,就可为其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3年左右可让90%以上的人群通过自然就医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解决了建档人工采集困难、档案记录不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真实、浏览不畅通等问题,全面提高了健康档案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使“死”档案变“活”信息,居民的健康档案可以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实时更新、实时查询和动态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诊疗活动。
接诊医生或责任村医通过手机对居民健康服务进行随时随地的动态管理,在手机上直接将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随访信息实时录入,与居民健康档案无缝对接,完成重点人群随访服务,从而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时、规范地开展。
通过互联网+模式,居民随时可以查询自已的相关信息、实时了解自已的健康状况、诊疗过程等内容,随时可以咨询公卫医生,觉得自已的健康资料看得见、用得着,增强了病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心,提高了服务对象主动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老百姓由被动建档变为主动建档,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整连续的健康档案记载了居民健康状况和相关诊疗信息, 不仅方便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监管,降低项目运行成本,而且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为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制定准确实用的卫生保健计划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作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收集基层医疗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潜江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现已累计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968734份,建档率达94%,其中绝大部分电子档案都是通过日常就医进行的更新完善。
加强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建立医疗机构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渠道。在门户网站中增加互动平台,宣传基本公共卫生知识,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保健、医疗问题。
通过移动平台,以短信形式,向选定服务对象进行服务提醒,包括发送健康检查、疾病防治等信息,向一般服务对象发布健康教育小知识和健康提示。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对公共卫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实现信息资料的科研转化,一方面及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对居民健康状况、疾病分布等数据进行处理,了解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指导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潜江市卫计委刘晗)
1. 田伟,张鹭鹭,欧崇阳,等.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全科医学,2006,9(37):1403-1405.
2.邹小明.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中国农村卫事业管理.2015,10(35):1245-1246.
3. 万美.“互联网+”时代决策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患学杂志,2016(37),5:85-87.
4. 姚明琴,师茂林.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年, 3(2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