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荐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委:有些出乎意料

2019-12-01 09:10

  湖北广电的电视消息《问政现场:书记递上小纸条》,成为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唯一获得一等奖的自荐作品,多少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

  该报道讲的是,仙桃市委书记在参加全媒体直播问政会时,对少数部门负责人回避问题、空话连篇的表现极为不满,当场递条子要求主持人宣读,对这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出严厉批评。

  小组在推荐这件作品时特别指出:这件作品在制作和表现手法上虽有些粗糙,但对突发事件尤其是有较高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过于苛求。

  这一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评委的赞同和支持,大组投票坐上电视消息一等奖的头把交椅。

  有些获奖作品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偶然中蕴藏着必然,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过硬的表达力,指望撞大运是不现实的。

  中国新闻奖是新闻界最高奖项,不能有导向性错误,这是底线;不能有事实性错误,这是要求;不能有表达性错误,这是标准。

  评选实践一再证明,一件作品能否引起关注、征服评委进而获得高等级奖项,题材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或重大,或新颖,或独特,或突发。

  8月22日~28日,经过小组和全体数轮投票,评选委员会从891件参评作品中选出349件,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2件、二等奖106件、三等奖176件。

  总结获奖作品的成功经验,固然十分必要、非常有益,而换个视角来观照反思落选作品,同样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和作用。

  一是题材、内容、形式、写作(制作)、效果等都很好,有些甚至堪称精品,只是因为指标限制、题材类同、统筹需要等原因,未能进入获奖序列,比如央媒某些重大题材的报道;

  二是作品特色鲜明,质量也不错,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都寄予厚望,评委也普遍给予好评,只是因为差错、超长、标题没做好等原因,没能笑到最后,与奖项失之交臂;

  三是参评作品与送评作品版本不一致,涉嫌重新制作而遭举报,或被撤销参评资格,或倒在定评环节中,有些虽已进入获奖公示名单,结果还是被无情“罚”下;

  四是作品缺乏竞争力,有的事情太小,缺乏典型性;有的题材不错,但采写不到位;有的逻辑混乱,结论偏颇。这样的作品很难入评委法眼,多在小组评议中即遭淘汰。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