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团场大地上——记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阎洪山

2020-03-16 04:33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27日电 看着每亩300余公斤的棉花产量,收获的喜悦不仅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4团的职工兴奋起来,也让科技特派员阎洪山欣慰不已。回忆起八年以来的科技扶贫和服务工作,阎洪山肯定一点:“没让群众失望,我们的付出都值了。”

  几近花甲之年的阎洪山自1977年从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新疆农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如今作为机械装备研究所副研究员的他已经是兵团农机科研、推广领域的知名专家。但用副院长宋凤斌的话说,阎洪山却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

  2004年春,阎洪山受新疆农垦科学院委派到中国最高纬度棉区--兵团农十师184团负责科技扶贫及服务工作。接到新的工作任务,身负繁重科研工作的阎洪山带领他的科技服务组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184团地处北纬46°以北,属特早熟棉区,受气候和土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棉花生产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小、单产水平低,团场经济发展缓慢。阎洪山和科技服务组经过细致调研,确定了以推广膜上点播技术为突破口,提升当地植棉技术水平。

  就在棉花播种的时候,阎洪山遇到了第一道难题——职工们拒绝接受这个他们不曾尝试过的新技术。“当时甚至有职工躺在机器前表示‘要想播种就从他身体上轧过去’。”184团副团长余建军对当时推广这项技术的难度记忆犹新,“2002年曾向职工推广过类似技术,但职工不接受,就硬生生将机器从地里赶了出去。有了先例,这次推广就更难了。”

  余建军告诉记者,184团有18年的种棉历史,要改变职工固有的种棉观念非常困难。在184团10万亩土地上,一时间竟难以找出100亩试验田。

  对于职工的抵触,阎洪山表示理解:“职工一年的收成决定了全家的生计,没人愿意当‘试验品’也是情有可原的。”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阎洪山说:“当时的信念是非常坚定的,膜上点播技术推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带动其他既成技术的应用。否则滴灌等其他技术的推广就无从谈起。”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并写下产量保证书,阎洪山终于说服了两名职工,凑足了100亩地。

  “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块45亩的试验田是一个名叫徐文满的职工的。”阎洪山说,“他每天都跟在我身后问试验的情况怎么样。我也反复向他保证‘最差也不会比你以前的产量低’。”这期间,他还亲自带领团场技术人员调试播种机具,手把手地将播种机调整使用技术传授给职工。同时耐心细致地向职工讲解膜上点播技术的优势及其在棉花生产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自棉花出苗开始职工就尝到了甜头。阎洪山介绍:“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当其他职工每天雇人一点一点拨苗的时候,采用膜上点播技术的苗自己就露了头。”

  那一年,阎洪山的试验田棉花测产在240公斤/亩,比2003年增加了40多公斤,达到全团最高产量。第二年,膜上点播技术便很快地推广到4万亩。

  在科技服务期间,细心观察的阎洪山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地头都堆放着大量土块。原来184团土地膨润土含量较高,因此灌溉后板结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阎洪山指导职工采取秋季茬灌,大马力拖拉机作业等措施,并研制适用整地机械,提高了耕整地质量,达到平、齐、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同时也为膜上点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阎洪山和科技服务组的专家将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组装,先后推广应用了棉花精量播种、超宽膜、双覆膜、膜下滴灌、平衡施肥、机采棉、化学综合调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几年时间,一个新棉区就在我国最高纬度地域崛起,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万余亩,机采面积也达到7.2万亩。同时植棉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越,籽棉平均单产从2003年的200公斤左右增加到2011年的300余公斤,总产达到31897吨,创高纬度棉区(北纬46°以北)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棉花产值也由2673万元提高到1.8亿元,并带动了棉花加工业、油脂加工业、棉种加工业、薄膜及滴灌带生产和滴灌设备制造等棉花种植业关联产业的发展。

  曾经是184团五连连长的杨岸生是这次技术“变革”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我换了几个连队当连长,阎工(指阎洪山)带来的技术也是换了一代又一代,培养的技术人才也是一批又一批。如今在基层没有不认识他的。”

  在八年的科技特派工作中,阎洪山除了在生产季节组织技术研讨会、生产现场会、实用技术观摩等形式开展培训外,每年冬季还组织“科技之冬”活动,对技术人员及职工进行集中培训。“他总是利用广播、电视、录像、短信、小报、板报、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很受职工欢迎。”杨岸生说,几年下来,阎洪山为基层培训3000多人次,不仅提升了团场干部及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为团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

  在刚进科学院工作两年的杨怀军眼里,阎洪山这个师傅在生活上是和蔼可亲的,但在工作上要求却极为严格。今年10月4日是这个年轻小伙结婚的日子,可自8月开始,他就被师傅带去184团的地里做试验。“在家人和同事的催促下,师傅10月3日才允许我回到单位所在的石河子市。而师傅连婚礼都没有来参加。”阎洪山说:“尽管有些不近人情,但科研就是需要奉献的。一旦错过这几个月的耕作季节进行试验,就得等下一年才能进行,种地的职工可是等不起的。”

  五一、中秋、十一……杨怀军说,细数下来,这些节日不是播种季节就是收获季节,师傅却一直在基层服务,根本没过几个节日。而阎洪山的妻子对这个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是多少有些埋怨的。阎洪山对记者说:“她总开玩笑常说这个家对我来说就是旅馆,偶尔才回去住几天。我对她是有愧疚的。”但尽管如此,阎洪山下乡回来仍旧是一头扎进办公室编写教材。他不无惋惜地说:“原本今年还有两本教材应该完成的,但时间不够都只写了一半,对出版社感到很是抱歉。”

  25年间,阎洪山从“小阎”干到了“老阎”,还有三年就退休的他仍旧是副研究员。机械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杨亚雄告诉记者:“老阎从1994年评上副研究员后,就一直忙着下乡进行科技服务而没有晋升,这对他个人利益不能不说没有损失。”但阎洪山对名利却看得很淡。他说:“想要晋升完成论文,只要有时间坐办公室就可以完成,但现在基层更需要我。”

  如今,花更多时间做基层服务和科研的阎洪山已经获得多项成果:由他研发的“打瓜联合收获机”获得国家专利并投入生产,而他组织实施的“新疆高纬度棉区棉花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个项目则获得兵团科技进步奖。同时他还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兵团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兵团农业‘两高一优一低’攻关活动技术服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就在采访结束的第二天,阎洪山申请的国家星火计划“兵团农业现代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电话答辩。机械装备所所长贾首星说:“要不是项目评审组要求他这几天在单位等候答辩,他肯定还在基层忙着进行技术培训呢。”

  2012年,等待阎洪山的除了继续做科技服务外,还有他正在承担和参与的5个科研项目。而身体还算健朗的他仍旧选择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完)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