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三百年客家祠堂成旅游景点

2019-03-31 17:13

  青瓦、红墙、原木构架,正殿、天井、祭祀道场。8月17日,记者来到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看到, 在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环绕中, 修缮后的张家祠堂焕发出客家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张家祠堂建于清代,距今约300年历史。“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后,川内土地大量荒芜,十室九空,清王朝强制把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人口大量迁移充实四川,谓之“湖广填四川”。据张氏宗谱记载, 马鞍镇险岩村的这支张姓来自于广东省韵州府乳源县的客家人,系张玉彩后裔。张玉彩来到四川后,精心选址,筹建家园,因险岩寺山清水秀,地势开朗,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又比较避静,遂决定定居于凤凰山下。此后,张氏族人辛勤劳作,花了近10年建起了4000平方米四合院的张家祠堂。后来,由于人口剧增,族人无法全部在此居住,部分迁至营山、巴中等地。

  据张氏后裔、险岩村党支书张寿伯介绍,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祠堂的正殿。正殿分为后堂屋、中堂屋、下堂屋。后堂屋用于放置张氏厨具, 族人大多不用自己购置厨具,登个记用后归还即可。老祖宗的统筹安排为后人节约了许多开支。中堂屋用于办喜事,男子结婚、女子出嫁、子女升学,张氏族人都会在此庆祝。中堂屋还设有天井,用于采光和排水,在与下堂屋之间有一道中门。下堂屋用于办丧事。办丧事时把中门关闭,族人们在下堂屋做道场,哀悼逝去的亲人。祠堂的左右院及下院虽然被毁, 但仍能想象当时的设计考虑得是多么周到。

  张寿伯告诉记者, 据说这下堂屋还有一段故事。1952年6月,张氏家主张友典的母亲张许氏早逝,其娘家人在下堂屋做道场,烧钱化纸的火苗引燃了挂在下堂屋两旁的兰麦,顿时烈火熊熊,烟雾弥漫。这时,突然刮起了狂风,电闪雷鸣,继而暴雨倾盆而下,很快浇灭了大火,保住了这座300年历史的古建筑。

  去年,在市、县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关心下,张家祠堂制定了维修方案,并请专业维修公司进行了修缮和还原。张寿伯说,修旧如旧的张家祠堂现已成为了险岩村古建筑旅游的景观之一,更是朱德故里风景区后花园的一处重要标志。

  今年4月,一部名为《走进贵州苗寨》的纪录片刷爆了法国人的社交网络,首播吸引了超过500万法国人在电视机前…[详细]

  当前G20正处于转型期,其成功与否对于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走向将产生关键影响。身兼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展…[详细]

  从8月13号开始,山西中北部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受强降雨影响,青银高速山西吕梁段的一处隧道入口上方,40多…[详细]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