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婺源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30多张“国字号”名片,奋力书写“两山”时代答卷。
念好“生态经”,呵护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是发展的前提,关系到转化“金山银山”的根基。为此,我们以“二三四”为重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建设两个体系。大力建设城乡污水处理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乡垃圾处理体系,每月进行督查通报排名。
完善三大机制。执法机制方面,成立了“环保警察”,县财政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举报奖励,实现环保监管执法全覆盖;深入推进林长制、河长制、街长制、路长制,县乡村三级干部担任生态监管员,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落实四项禁令。禁伐,“十三五”期末实现“零砍伐”;禁养,对畜禽水产养殖进行严格管控,对全县900多座被承包养殖的山塘水库进行整治;禁排,坚持招商引资、环保先行;禁烧,出台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制定违规野外用火责任追究办法。
打好“旅游牌”,换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会凭空转换为“金山银山”,近年来,婺源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
创新“旅游+文化”新模式。名人文化、村落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9月婺源旅游股份公司完成了股权并购,迅速推进了景区整改提升工作。
深化“旅游+民宿”新业态。在全省率先推行民宿标准化经营,采取“协会+民宿+农户”“合作社+集体+农户”等模式进行“公司化运营、集聚化发展”。大众民宿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婺源旅游经济新增长极。
打造“旅游+体育”新产品。把实施“体育+旅游”战略作为补齐旅游淡季“短板”的重要抓手,开发漂流等户外拓展运动景点。整理修复了36条石板古道经典徒步线公里,每年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40余项。
坚定“两山路”,推动富民兴县。通过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产业,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旅游带来的效益全面释放。
一是发展质量更优。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2370万人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6.4亿元,三产比例优化为9.0:31.9:59.1。据测算,婺源县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98亿元,人均达2.6万元。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优、支撑更牢。
二是脱贫动力更足。贫困群众通过开设农家乐和民宿、景区门票分成等形式,加快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时,在景区景点较少、经济水平较低的乡镇,布局打造一批秀美乡村高品质示范点,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共享旅游红利。
三是百姓生活更好。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超过8万人,全县近70%的群众从中受益。同时,越来越多的婺源人民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逐渐形成了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生活观。
既保蓝天,也保订单室外寒意袭人,河北省衡水市佰力橡胶制品公司的车间里热火朝天,工人正在赶制一批供出口的橡胶软管。该公司一位张姓负责人说:“今年我们进入河北省重点出口企业生产保障正面清单。既保蓝天,也保订单。” 日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建立生态环境监…【详细】
政府做引导 改变靠村民 沙渔塘改厕记边陲小村,静谧悠远。路边各式各样的复式楼格外显眼,这里道路整洁干净,悠闲自在的人们、清澈见底的海水,衬托出海滨村落的别样风情。 沙渔塘原名泗涏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社区,可是因“厕所革命”而“火”了一把:常住人口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