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铜仁魅力绽放——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0-01-21 20:43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铜仁的定位,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导,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绿色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让绿色真正成为铜仁的特色,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生态红利。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多年来,我市着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培育绿色文化,让桃源铜仁山水环境“颜值”更高。

  全市编制完成《生态补偿示范建设规划》和《铜仁市乌江、沅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铜仁市“十三五”节能减排规划》《铜仁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铜仁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实施了《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铜仁市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总体规划》。探索完善生态考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把森林覆盖率、污染物排放降低率、能耗系数下降率等生态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问责制和约谈制度。用制度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为更好保护铜仁的绿水青山好生态,我市积极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护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等举措。2018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3%,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7%。全市6条主要河流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4个地表水出境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2个地表水入境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9%,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锦江河水质总体向好。

  在铜仁,县县都有穿城秀水,乡乡都有青山绿水,村村都有田园山水,出门便可见山看水。绿水青山就是我市的宝贵财富,是我市发展优势。为大力发展铜仁的绿色生态,我市先后大力实施“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让绿色成为桃源铜仁的最鲜亮底色。

  ——“绿道”,靓丽风景随处见。我市按照打造“一条道路、两边风景、三季有花、四季洁美”的最美通道要求,对跨越境内已建的杭瑞、安江、铜大、铜松、思剑、沿德等高速公路,境内重点国省道、重点景区公路等两侧裸露山体以及宜林地、坡耕地、疏林地、低质低效林地等进行修复治理,全市累计建成20条、总里程538.5公里,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基地林、储备林、防护景观林,形成绿化示范带。

  ——“绿城”,山水半城再添绿。今年初,我市在“绿城”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定出台《铜仁市“绿城”两年(2018~2019年)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山、水、人、文做文章,启动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和市民休闲空间,着力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环水绕、山水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全市完成绿城建设面积7.17万亩,共规划城市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公园)22个、总面积4746.7万平方米,已建成12个;启动建设市民休闲空间79个,已建成45个。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

  ——“绿水”,守护一湾碧水。坚持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立足提高河流两岸绿化档次,构建流域绿色网络,着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重点围绕锦江河、乌江河等重要河流、重要湿地及各区县中心城区河段两岸进行全面绿化和景观提质增效,全市累计投资0.89亿元,实施绿水189公里、面积6.5万亩,形成一批水岸风景线。

  ——“绿园”,农旅一体促发展。按照“农(林)旅一体、产景一体”原则,通过产业发展、经济林种植、园区道路绿化、养殖小区绿化、基地美化等方式,累计投入1.9亿元,绿化美化农业园区42个、面积9.76万亩。建设了一批以产业为主的生态园区,比如:思南县孙家坝镇精品水果示范园发展精品水果1886亩;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精品水果示范园区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发展精品水果2000亩。打造了一批景观化园区,比如:石阡县五德现代精品水果生态茶示范园区,思南县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等,极大提升园区品味,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点。

  ——“绿景”,秀丽风光无限好。编制《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对全市AAA级以上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等主要通道两侧及周围可绿化地进行绿化美化,累计实施景区绿化面积5.67万亩,大幅提升一批景区(景点)周围环境质量,有力助推了铜仁全域旅游发展。

  ——“绿村”,美丽乡村更宜居。以发展景观林、经果林为重点,对传统文化村落、历史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旅游村寨等村寨周围及房前屋后,采取丛状、点状或零星种植的方式,见缝插绿,种花栽灌,累计实施村寨绿化面积19.13万亩,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我市完成全域绿化“六绿”攻坚112.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5%,排名全省第2。

  近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油茶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已陆续结果,大大小小的果实铺在碧绿的叶片间,有的油茶树被累累茶果压弯了腰,而油茶树下套种的花朵竞相开放……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玉屏油茶将迎来采摘期。

  如今,油茶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致富果”。而油茶带来的实际效益,当地农户姚茂金深有体会。2013年,姚茂金到油茶基地做园区管护工,他的妻子到园区做除草工,夫妻俩每月有5000元收入。姚茂金说:“我是个孤儿,因病致贫,每年治病要花两三万元,除了家庭日常开销,还要送小孩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姚茂金说,自从到油茶基地务工后,他们家除了有固定收入外,每年还有土地流转金和基地分红金,一年至少有6万元收入。

  姚茂金谈起如今的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姚茂金的故事不是个例。近年来,玉屏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油茶、黄桃等生态特色产业,在优化、美化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全县现有油茶基地面积20.7万亩。其中,新造油茶基地面积8.7万亩,原有老油茶林面积12万亩,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其中贫困户3425户11268人,农民人均拥有油茶林面积2.3亩。2018年,全县油茶投产面积15.4万亩,年油茶产鲜果16650吨,产油茶籽4160吨,产茶油1040吨,油茶产值1.66亿元。

  山水是铜仁的骄傲,也是铜仁的珍宝。依托山水资源优势,我市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后发展起生态茶、中药材、蔬果、食用菌、生态畜牧业、油茶绿色六大主导产业,在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红利的同时,也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