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公务员法,新《公务员》法也将于1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把现行法中“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调整为“领导职务”、“职级”,规定了设置原则,明确了领导职务、职级层次的划分。
修订草案十七条明确,公务员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承担领导职责。
原来的正科副科,变成了现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主任科员,晋升更容易,更快了!以后工作四五年享受副科待遇将成为常态。
修订草案在奖励原则、奖励情形、津贴补贴、加班补助等规定中都调整增加了有关表述。
■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和住房、交通补贴等津贴补贴。
■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 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不能补休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新公务员法的颁布和实施,更倾向于基层的工作人员,满足其工作与之相匹配的福利待遇。你觉得新公务员法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言命题在事业单位考试中颇受考官青睐,根据掌握的历年真题来看几乎常常有假言命题的身影出现,所以说假言命题是大家备考事业单位考试时一定要掌握的重要考点。
学习假言命题我们可以先从假言命题的定义入手。那么什么是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判断命题间条件关系的命题。
首先,根据定义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条件关系。所谓条件关系大家都应该不陌生我们在高中数学课上曾经学习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因为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充要条件并不多见,所以我们主要来回忆一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指的是: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但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简称充分条件;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有它就够了”。必要条件指的是: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简称必要条件;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没它不行”。
比如说在生活中“事业单位考试的报名”和“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两件事情,如果我“参加了事业单位考试”那么我一定知道我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考试的报名”,这就叫有了“考试”一定有“报名”,即有它就够了,“考试”就称为“报名”的充分条件;如果我没有“报名”那么是一定不能参加“考试”的,这就叫没“报名”不能“考试”,即没它不行,“报名”就称为“考试”的必要条件。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用推出关系(事件A的发生必然能够引起事件B的发生,而事件B的发生不必然引起A的发生)即“⇒”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连接起来,也就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刚才的例子就可以转化为:考试⇒报名。
其次,了解了条件关系之后,根据假言命题的定义,我们还需要知道假言命题是如何判断条件关系的。在假言命题当中,先描述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假言命题,这样我们就将假言命题分成了先描述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即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以及先描述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即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在考试中经常遇到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关键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则…;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关键词:只有…才…、除非…否则不…。
大家要牢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关键词,并熟练转换,在考试中才能在短时间内做的又快又准。
中公解析:(1)只要你不爱我,就把我的心还我;(2)若你不爱我,则把我的心还我;(3)只有把我的心还我,你才能不爱我;(4)除非把我的心还我,否则爱我。例子中的如果…那么…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连接词,也就是“你不爱我”是充分条件,“把我的心还我”就成了必要条件,若是写成推出关系的话为:你不爱我⇒把我的心还我。(1)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关键词,所以先描述充分条件,即只要你不爱我,就把我的心还我;(2)若…则…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关键词,所以先描述充分条件,即若你不爱我,则把我的心还我;(3)只有…才…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关键词,先描述必要条件,即只有把心还给我了,你才能不爱我;(4)除非…否则…不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关键词,先描述的是必要条件,即除非把我的心还我,否则(不)不爱我,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也就是除非把我的心还给我,否则爱我。
事业单位选词填空的题目很常规,侧重考查考生词汇量的积累,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分析以及文字片段的概括能力。很多考生自认为发挥最不稳定的便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感觉无论花了多少时间都无法显著提高。今天我们就选词填空的题目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复习策略,帮助大家在冲刺阶段有所提高。
选词填空题目一般会在一段材料中设置一至三个空格,需要填入实词、虚词和成语,那个词语最适合题干,不是选项本身说的算,需要看哪个选项与题干呼应点最多,联系上下文前后句分析把握。依据以上原则,选词填空的复习从两步入手。
拿到一段文字,我们一定会先通篇阅读一下,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手不能闲着,需要圈出一些我们认为有提示作用的敏感点,例如一些转折关系关联词:然而、但是、可是、却。它可以告诉我们,前后表达的感情色彩或意思不一致。并列结构关联词:并且、和、也。再或者解说关系关联词:换言之、或者说、也就是。标点符号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与敏感,如:破折号、顿号、冒号、分号等。这些都可以给我们空格所选正确答案以提示,告诉我们空格与某个词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选择任何一个选项,都是可以从题干的已知文字中得到提示的,而这些敏感点便是提示。
虽然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临近考试,我们依然可以做词语积累,从以前做过的真题试卷及模拟试卷上找生词。做题目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确定的词语,立刻百度一下它的含义,同时查看一下它的感情色彩及用法,如果有近义词,也可以同时积累一下,因为很多意思相近的词语会一起考查。比如看到循规蹈矩,我们可以顺便查一下按部就班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看到竭泽而渔,我们就可以积累一下杀鸡取卵。如果遇到了某些词语固定搭配的使用同样可以积累。如“牟取暴利”、“敬畏大自然”等。这样我们的词汇量慢慢会增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