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诗路天台来自从杭州来到天台小住,发现这个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立县近1800多年的浙东名邑,竟有这么多响当当的头衔:佛宗道源,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活佛济公出生地,诗僧寒山隐居地,霞客游
自从杭州来到天台小住,发现这个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立县近1800多年的浙东名邑,竟有这么多响当当的头衔:佛宗道源,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活佛济公出生地,诗僧寒山隐居地,霞客游记开篇地,五百罗汉应化地,羲之书法悟道地,刘阮桃源遇仙地,和合文化发祥地,再加上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简直所有好事都让天台占全了,以致有时候天台人不知道究竟怎么取舍、怎么去打响自己的品牌了。说实在的,这些名头任何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发扬光大。
在天台的这么多头衔里,也许佛宗道源和诗路天台是最能概括天台特质的称谓。天台山向有佛宗道源之誉。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创建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创建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长壮大,从融会阶段走向创造阶段。隋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佛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称天台山为中国本土佛教第一名山是丝毫不为过的。而汉晋起葛玄、葛洪在天台山修道炼丹,唐代司马承祯进山修道到北宋张伯端《悟真篇》,桐柏宫被奉为道教南宗之祖庭,天台山的“道源”之称名副其实。天台山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天台又是“和合二圣”长期居住的地方,这就奠定了天台和合圣地的地位。天台国清寺的寺僧拾得与隐居于寒岩的寒山,被清雍正帝敕封为“和合二圣”,他们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开创了中华和合文化。
诗路天台,指的是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和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天台山,这里堪称唐代诗人的心灵栖息地。在漫长岁月的洗礼和积淀中,天台山早已超越了青山秀水的自然境界,这里的一草一木,峰峦溪涧之间,都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写满了神话传说、佛道典故和名士风度。《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的5万多首诗歌,其中300多位诗人在1100多首诗歌中写过天台。天台山的神秀山水,令无数文人骚客为其倾倒。诗仙李白“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千古名句,正是对天台山发自内心的赞美。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所著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即《游天台山日记》,记录了他第一次游历天台山的九天。更早的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这样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在天台小住的日子里,去的次数最多的是隋代古刹国清寺。国清寺隋塔下赭溪南岸,有数十亩寺院的田产,依山临溪,碧水潆绕。寺内和尚与做佛事的善男信女,在寺内用膳是素斋素饭,寺田种的庄稼蔬菜就拿来供寺院自用。游人进寺院前,走在长长木栈道上,首先看到的是这片寺院田里随着四季更替而变换的乡村景色。阳春三月,到国清寺外赏油菜花已成游天台一景,大片的油菜花在春风里铺开了金色的毯子,涌起层层波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春耕时节,翻耕平耙后的水田,在春日的阳光下波光粼粼,荡着涟漪。受雇于寺院的农人右手扶犁, 左手执鞭,散发芬香的泥土,随着拉动犁铧的犍牛翻滚着。在翻耕平耙后的水田里,则有农人熟练地插着秧苗。金秋十月,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晃动着,头戴草帽的农人奔向田垄,挥镰收割新稻。
皮日休有诗云:“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原是海风吹瀑布。”很多次,我沿着鹅卵石铺就的甬道,走进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国清寺,点上三炷清香,感受禅意和寺院那分特有的空明与宁静,让一切烦扰随之消解。而位于县城西北桐柏山上的桐柏宫,琼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映于乔林翠霭之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桐柏水库建成蓄水后,桐柏宫址沉于水底。如今在九峰环抱的大月山旁在建的新桐柏宫,面朝水库,背靠大山,一字排开。那日来到新宫,只见雾气浩渺,犹如一缕仙气飘在山间,让人感受到南宗祖庭的气度不凡,感受到劝人为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养生健身的道教文化底蕴。
天台山山水之迷人,早已在唐代诗人的不朽诗篇中熠熠生辉。孟浩然在《寻天台山》一诗中写道:“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诗中写到了天台赤城山、华顶、石梁等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李白的《琼台》诗更是大气磅礴:“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赤城山上的济公院与县城永宁村的济公故居遥遥相望,华顶的云锦杜鹃闻名遐迩,石梁的瀑布、溪流幽深神秘,琼台仙谷的奇峰纷呈瀑泻龙潭,都曾让我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我想,历代文人对诗路天台的特别偏爱,尤其是这么多唐代诗人对诗路天台的怦然心动,除了山水朝圣,寻幽访古外,还有天台山宗教上的崇高地位,他们在跋山涉水踏上这方土地后,在这里顿悟般地找到了各自妥帖的心灵栖息地。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到诗路天台来走一走吧,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因为天台山就像一本厚厚的大书,每次只能读其中的一部分,想把她真正读懂弄通,还真得花一番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