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千百年来,以寒山与拾得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数不尽数,此画虽名不见经传,但构图却也别具一格。此画看点在于寒山与拾得所组成的“和合二仙”与民间的旺财神兽金蟾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寓意着和谐兴旺吉祥,实为稀有。
画面中二僧依旧是衣衫褴褛,赤足持帚,正在弯腰俯首,饶有兴趣的观看脚下方的一只三条腿金蟾,面露微笑,四目与金蟾的二只小眼睛在对视着,似在交流着什么,表情十分生动传神。金蟾三足舞动,似大步流星般赶来,凸肚仰视,虽只有三足,还用其中一手来与二僧打招呼,形象可爱。通过民间旺财神兽金蟾与寒山拾得组成的“和合二仙”,寓意和谐兴旺之吉祥。浓墨淡彩、渲染细腻,为明代王问绘画之杰作。
传说中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帝册封寒山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简称“和圣”,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简称“合圣”。相传两位高僧因为情感融洽,亲如兄弟,故民间又将其称为“和合二仙”寓意和谐合好吉祥之意。能保佑世间朋友友谊长存,情侣情意绵长。
王问(1497~1576)字子裕,号仲山,生于弘治十年,卒于万历四年。江苏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后就学于邵宝创办的二泉书院,并拜其门下,发誓闭门读书举30年。学业大进,品行端方,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
嘉靖十一年(1532年)会试又中试,但未参加殿试,回无锡继续读书。6年后才赴京廷对,考中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时已42岁。初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管理有方,降低损耗十分之二三。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能体恤士卒疾苦。其时倭寇常犯境,为作好防范,他预先调查登记民间英武雄健者,动员他们及时应募。招募后,给予丰厚饷米;到他们被裁撤时,还常有余资可以带走。有人向兵部告发,请加追夺。王问毫不畏惧,据理力争。
王问事父甚孝。在京城时期,准备迎养父亲。但父亲不愿离开家乡,嘱其画30把扇子,各题诗一首。老人日用其一,仿佛儿子每天侍奉在例。此后王问又调任广东佥事,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庐县),因思念老父,决心不再南下,弃官回无锡,终养其父。从此,他淡于仕进,留恋湖山林泉。在无锡惠山听松庵之侧(今听松坊)、城东照春门外绿罗庵旧址(今绿塔路附近)和五里湖南岸宝界山麓等处均筑有别业。他隐居在宝界山房(又称湖山草堂)的时间最长,30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年曾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明万历四年(1576年)逝世,终年79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