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一万头草你马奔腾而过”“然并卵”……现今在网络的世界里,年轻人的常用语经常“看不懂了”。以上还是凑合能够看懂的,还有更看不懂的。如“求扩列,cqy拒绝躺列!韩寒会画画后悔韩红韩红喊韩寒坏坏海昏侯会哼!”在万能的百度帮助下,我们才知道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求扩大好友列表,处Q友,拒绝躺在好友列表不交流。”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对于年轻人出现语言贫乏的问题,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此外,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2.0%,90后占24.1%,80后占54.8%,70后占13.9%,60后占4.6%。
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少说超过2000年,而网络用语满打满算不会超过25年,一个只有不到25年的文化现象,居然对一个存在超过2000年的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实在令人唏嘘。过多、过滥、过于新奇的网络语言词汇,已经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环境、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上述调查的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委员就建议,修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网络空间的语言文字使用加强监管。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则建议,要进一步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使用原则;适当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调整范围,进一步明确网络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