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影像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荷兰公司(SIEMENS)组成的三巨头“GPS”占据了全球医疗影像设备6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我国,“GPS”3家公司在中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80%。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医疗影像企业应当如何破局?
医疗影像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包括医用X线机(X光)、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CT)、磁共振设备(MRI)、超声设备(彩超)等。
目前,全球医疗影像设备的大多数市场份额被老牌医疗影像设备公司牢牢占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以及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组成的三巨头“GPS”占据了全球医疗影像设备65%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我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更是被外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GPS”3家公司在我国中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80%。记者走访了北京两家三甲医院,其使用的医疗影像设备多属于上述品牌。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官方网站上,在“设备介绍”一栏中进行公示的多台磁共振设备也均来自“GPS”和日本东芝公司。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为加速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似乎不甚明显。对此,北京集慧智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刘刚认为,首先需要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一般来说,医疗影像设备的更换周期较长。各家医院采购的‘GPS’等进口设备不能说替换就替换。”刘刚表示。
另外,“GPS”等进口设备的技术和品牌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GPS’医疗影像设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并提前针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专利布局,在当时鲜有竞争产品的情况下赢得了我国市场。而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面对国外公司构筑的专利壁垒又发展较慢,使得我国医疗影像设备尤其是高端设备市场长期被‘GPS’等外国公司占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相关领域审查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