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行动以来,沫阳镇董细村按照罗甸县“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的要求,引进了“种桑养蚕”项目,以4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建立示范基地500余亩,栽种桑苗70万株,解决群众就业120户180人(其中贫困户52户87人),前期务工收入达到75万元左右。全村今年已养蚕3批32张蚕,收入8.7万元,28名群众分不同批次参与饲养,15天就实现收入2600余元/人。收获的背后,说明了蚕桑产业对经济增收、脱贫致富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
“现在天气变冷了,桑叶不适合养蚕了,这是最后一批蚕茧。”周纯桃说,以前从没见过养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帮公司养了第一批蚕。看到效果非常不错,自己就在家养了一张蚕,15天之后就有了2900元的收入,一下子引起了她养蚕的极大兴趣,接着又养了半张蚕,预计有1400元的进账。“我刚把牛全部卖了,准备专心养蚕,计划明年把自家的4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桑养蚕,还想流转20亩,带动乡亲们一起养,一起致富。”
董细村距镇政府驻地24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225户1029人,全村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0亩(田895亩、土455亩),种植面积1350亩。早些年前,董细村群众受地理条件限制,仅仅依赖“一亩三分地”种点玉米、水稻,养些鸡、猪,过着最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年到头根本挣不到什么钱,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相对其他地方,罗甸的温度适宜、蚕茧产量高、优质的蚕茧、养殖风险几乎为零。”陈明贵说,评价一枚茧子的好坏,标准跟钻石一样多——大小、白净度、丝长……一条小小的蚕宝宝吐丝成茧,一根丝能延绵1300多米长,而一张蚕床能结60公斤左右的蚕茧。罗甸县的蚕茧经四川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鉴定为国内顶级的优质蚕茧,经恒盛丝绸和六合集团等多家丝厂试缫后,蚕茧品质达到6A以上生丝原料水平。
“保障群众种得好、卖得出、有收益、能致富。”罗甸县繁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史传勇说,公司成立以来,采取‘公司+农户’一体化的运作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桑苗、蚕种、技术指导和收购,与群众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实现产销对接,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带动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建成高品质桑园600亩,养蚕600余张,产值130余万。
1亩桑叶能养1批蚕,全年可养蚕8批(约15天/批),以每亩桑叶产出蚕茧480公斤/年,每公斤蚕茧44元计算,可实现产值2.1万元。等到第3年桑叶开始正式进入长达15年的稳定丰产期时,1年的收入保持在6000-8000元/亩左右,群众栽桑2年就能实现脱贫。目前,除了沫阳董细以外,罗悃的干村也在开始尝试养蚕。史传勇说,“要把小蚕桑做成群众脱贫的大文章,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奋斗,尽最大的力量帮助群众增收脱贫。”
“第一次就养成功了。”董细四组70岁的蒋本兰开心地说,今年公司非常优惠和照顾,给苗、给桑叶,自己管理好就行。蚕每天要吃三顿,像人一样早、中、晚各一顿,小的时候吃得少,越大吃得越多!这次养了1/3张床约4000条蚕,除去100元的成本,纯收入700元。蒋本兰说自己明年想多养点,主要是能挣钱,活路不多也不累,还能帮孩子减轻负担。“只要勤快动手,不当懒鬼,我这个70岁的老太太都能养蚕挣钱,年轻人更不消说啦,脱贫致富肯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