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之华澳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南亚语侗台语苗瑶语原始汉语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底层与表层明显不同

2019-06-08 13:41

  时间轴之华澳语系汉藏语系 南岛语南亚语侗台语苗瑶语 原始汉语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底层与表层明显不同

  汉语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形成的一种混合语。汉语作为混合语:从语系到语海

  汉藏语系假说己有上百年历史还是不成熟,东亚语言的分类法面临严重挑战。历史比较法以印欧人大规模集体迁徙为背景,建立在语言谱系分化假说基础上。东亚古代农耕型社会人口迁徙方式是蔓延式的,语言的演变不可能像印欧语系那样脉络清晰。

  汉语与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关系密切,与古亚语系、乌拉尔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印第安语系、澳大利亚语系、闪含语系亦有关。印欧语系是17个语系中最大的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约有150种语言;汉语无疑是第一大语言,没有那个语系可以囊括汉语。如果语系像河流,汉语就像大海。百川归海,大海难属于河流。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混合语,词汇来自四面八方,语法亦表现出独特的混合性。

  “一义多词”现象的普遍存在表明汉语有多重来源。基本词汇包括人称代词大都有两个以上的同义词。人称代词我、你、他均有多种说法:余、吾、予、我、俺、侬,女、汝、尔、你,其、厥、他、之、彼、渠、伊。常用词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说法:娘、妈,爹、爸,江、河、水、川,口、嘴,目、眼,牙、齿,奶、乳,狗、犬……

  孤立结构类型表明汉语是典型的混合语。根据普通语言学原理越是混合的语言形态脱落越快。汉语孤立结构的形成源于其混合性和方块字书写,而苗瑶语、侗台语和越南语的孤立结构化是汉语影响的结果。汉语由原始粘着型演变为孤立型,主要采取语序、虚字和语气来表示语法意义。

  介词既可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也可在后面甚至可以同时分别置于前后,如在x上。

  杂交语序或句法表明汉语是混合语。西方的藏缅语和北方的阿尔泰语以及东北方向的朝鲜语、日本语是逆行结构SOV/AN,南方的孟高棉语、苗瑶语、侗台语、加岱语、印尼语等是顺行结构SVO/NA,而汉语却显示出SVO/AN的杂交结构方式。由于原始汉语的底层是夷语,表层是原始夏语,因此形成了SVO与AN相杂的语序模式。

  桥本万太郎的“汉语阿尔泰化”理论导源于隋代语言学家颜之推《音辞篇》中的名句“北杂夷虏,南浸吴越”。

  汉语作为混合语不仅是诸种原始夷语的混合,且与印欧语系等语言深度混合,汉字起了巩固作用,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第一大混合语。

  人类历史上语言混合是语言深度接触的结果。渗透力度较弱和渗透层次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主流特征确定其归属;而混合力度深刻和渗透层次复杂的情况下最好认定为混合语。

  诶话(广西壮族)、唐汪话(东乡族)、瓦乡话、五屯话(土族)、倒话(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是目前中国公认的五种混合语。它们均由多种语言混合而成,如五屯话是汉语、藏语和蒙语混合语,汉语词占绝大优势,藏语词约占20%,个别词和蒙古语、保安语谐音,另有10%的词汇来源尚不完全确定,大多数词汇为多音节,又称五彩话。混合语不仅存在于语系之内,亦可存在于不同语系之间。

  朝鲜语亦是南岛语和阿尔泰语混合语,其系属当然模糊。从文化底层来说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构成环渤海原始夷文化体系,语言是原始夷越语。朝鲜语的基本词汇与南岛语同源。

  另一方面与北方阿尔泰人肃慎、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等关系密切,朝鲜半岛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受到阿尔泰人及其语言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以原始南岛语为底层以阿尔泰语为表层的朝鲜语。

  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西汉燕人卫满率领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政权,秦汉以降受到汉文化的直接持续影响,以至于朝鲜语中大约有一半汉语借词。朝鲜语实质上是三明治式的混合语,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属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或汉藏语系,但和三个语系均有密切关系。

  日本语系属亦难定。日本学者早就发现日本语和马来语关系密切。绳纹文化主人是虾夷人或原始夷越人。除了石器时代的早期移民,从商周到秦汉,中国东南沿海居民仍然陆续迁入日本。绳纹晚期开始水稻文化传入日本是人口迁徙的结果,亦伴随语言的传播。《魏略》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从弥生时代开始北方阿尔泰青铜游牧文化亦逐渐传入日本列岛,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之际中日相距遥远,但文化影响强而有力,汉字和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形式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日本语虽然在语音结构和词汇系统方面深受汉语巨大影响,但粘着结构没有大改变。日本语源于原始南岛语或夷越语,又受到了阿尔泰语和古代汉语的巨大影响,也就成了类似于韩语的混合语。

  汉语、日语、韩语是东亚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混合语,把它们纳入任何语系都不合适。它们是语言的海洋或湖泊,不断吸收容纳其他语言形成独具特色的混合语。它们都以夷语为底层,以阿尔泰语、印欧语为表层,亦可佐证夷夏之先后顺序。

  沙加尔主张汉语南岛语同源论。他提出了上古汉语与原始南岛语有亲缘关系以及藏缅语、古汉语、原始南岛语具有相关性的初步证据。

  他还引用其他材料佐证汉语南岛语同源论。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稷成为主要食品,也在民俗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稷文化从大陆到台湾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后期,南岛语群体中崇拜稷子超过水稻。

  山东大汶口考古文化与早期南岛语文化具有总体相似性,都居住构造大同小异的半地穴式屋子,有青春期拔牙习俗。语言文化、建筑风格、遗传特征、社团组织和习俗信仰的相似性表明夷越文化与马来—波利尼西亚文化存在悠久联系。

  文身断发、悬棺葬等都可以反映古代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与南太平洋岛屿有过共同的文明类型,而共同的文化类型应是共同语言的基础。

  五千多年前南岛语族由向东、南、西扩散,南到马来西亚、印尼,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岛,东扩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他们的航海术不断改进,向太平洋岛屿分散。同时北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整过东亚出现了相对同质的语言与文化景观。

  南亚语、南岛语、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的部分相似性正是蒙古人种迁徒和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体现。汉—藏同源说、汉—南同源说,还是华澳同源说都是从不同角度依据各自选择的材料来分别论证汉语与毗邻语言的同源关系。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假说并不比汉藏语系有更确凿的证据,但可以说明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同一性。他们列举的同源词大都与自然、渔猎采集或定居农业文化有关,大都来自收有许多用汉字书写的古老夷蛮词语的《集韵》和《广韵》。正是夷人创造了东亚定居农业文化,夷语是汉语的主要来源,形成了汉语的底层,亦是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的基层。沙加尔等假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上古汉语的底层是东亚夷语。

  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迁徙而进入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支进入印度次大陆转徙东南亚进入东亚,演化为原始夷越语群或南亚、南岛语群。夷语群居住在淮河、黄河流域以及环渤海一带,即古代文献中的东夷、淮夷和九夷等,百越语群居住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即古代文献中的江蛮、吴越、山越、瓯语、闽越、扬越、于越等。夷越语是汉语形成和演化的源泉。

  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中较为原始的颚音类centum语组;而伊朗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后期成熟的丝音类satem语组。吐火罗语人来到中国西部及河套地区相当早,在东亚有深远的影响。“祁连”与“昆仑”就是典型的吐火罗语借词,即天。类似的还有剑、帝、万、蜜、狮、麒麟、车、马……。

  汉语中存在大量印欧语文化借词,构成了汉语的表层,印欧语对汉语的影响不可否认。

  蒲立本的上古汉语音韵系统构拟很有创意,发明多于发现。上古汉语的声韵状况十分繁杂,绝非简单的系统可以概括。麦、青铜器、铁、土坯建筑、农耕灌溉技术和车马、黄牛、山羊、绵羊、家马、骑兵经新疆、蒙古传入东亚。

  新疆、蒙古、甘肃境内的居民表现出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相联系的人种特征,可能与欧罗巴或高加索人种交融。这就是汉藏—印欧语同源论或汉藏—高加索语同源论的人类文化背景。

  南亚语、南岛语、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的部分相似性正是蒙古人种迁徒和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体现。汉—藏同源说、汉—南同源说,还是华澳同源说都是从不同角度依据各自选择的材料来分别论证汉语与毗邻语言的同源关系。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假说并不比汉藏语系有更确凿的证据,但可以说明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同一性。他们列举的同源词大都与自然、渔猎采集或定居农业文化有关,大都来自收有许多用汉字书写的古老夷蛮词语的《集韵》和《广韵》。正是夷人创造了东亚定居农业文化,夷语是汉语的主要来源,形成了汉语的底层,亦是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的基层。沙加尔等假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上古汉语的底层是东亚夷语。

  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迁徙而进入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支进入印度次大陆转徙东南亚进入东亚,演化为原始夷越语群或南亚、南岛语群。夷语群居住在淮河、黄河流域以及环渤海一带,即古代文献中的东夷、淮夷和九夷等,百越语群居住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即古代文献中的江蛮、吴越、山越、瓯语、闽越、扬越、于越等。夷越语是汉语形成和演化的源泉。

  同源词大多是一些与人本身和自然有关的词汇,表示亲缘关系;借词大多与文化有关,表示接触关系。

  汉藏语系诸语言内部差别很大:有数以百计的同源词或借词,却没有共同的数词和人称代词;绝大多数语言是粘着语,最大的汉语却是孤立语。

  蒲立本和沙加尔均表现出了独特的洞察力,分别阐明了汉语不同层次的来源或亲缘关系。

  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亲属关系即使真实,汉藏语系假说也只是探明极其复杂的汉语史曲径之一。

  1994年王士元将汉藏语系假说坚定的支持者和有力的挑战者聚在一起,使我们对汉语以及东亚语言的形成有了相对完整的了解:几位顶尖高手都相信语系概念,但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汉语、日语、韩语等东亚语言的形成与演化乃处于蒙胧之中。我们不能不承认汉藏语言学的窘态

  建立一个时间轴的系列观察法,是研究人类发展、人种演化、语言演化的最主要的原则,否则必然产生许多风马牛不相及、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原始的华夏汉语就是一种伴随着多种文化撞击整合为强大中原文明的历史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而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们在汉语中,既能与藏缅,又能与苗瑶、侗台、甚至与南岛、阿尔泰都找到亲缘关系的原因。

  因为末次冰期以后,东西南北方向的人种,在不同时间进入了东亚大陆,最早是在20万年前的直立人,最晚的是蒙古人成吉思汗陵以及女真人满族人,这中间已经有了几十个批次的人种小面积、大面积的替换与融合,这就是汉族真实的演化过程。

  你抓到了关键点,玉器技术,确实是一下子普及到了最北到西伯利亚地区,最南方到岭南地区,最东方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大西北地区。结合中国沿海大陆架发现许多海底的古建筑,这说明玉器技术是从三海平原的1.2万年前,随着古东南亚的人种,分布真个东亚地区。

  夏家店文化与东胡不是一个系统。夏家店文化N型,东胡是C型。东胡:井沟子,鲜卑,契丹,乌丸(乌桓),契丹,蒙古遗传基因最近,具有同源性,是蒙古人种。东胡体系与夏家店文化截然不同。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古通古斯人种,也就是古东北类型。

  在5000年前,通古斯人种和蒙古人种是分开的。5000年以后,通古斯人种逐步被蒙古人种替代了,融合了。

  夏家店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夏家店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夏家店村境内)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上层文化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英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因此,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定居的农业与与渔猎混合的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内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独立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早期青铜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仅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这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还与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发展的更为迅速。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殷商文化的重要源头。

  赤峰国际联合考古项目是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有关权威学术机构联合组织实施的。通过国际通用的考古挖掘取样方式和对挖掘出的聚落遗址、聚落面积、陶片数量、彩陶数量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出曾经生活在赤峰地区的原始和古代聚落的分布及密集情况。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吉迪博士介绍,经过考古挖掘和相关分析,发现从兴隆洼文化时期赤峰地区就有聚落分布,经过赵宝沟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开始趋于集中,到红山文化时期得到了升华,到了夏家店文化上层、下层时期聚落和人口分布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规模聚落的集中分布,远远超过了战国和两汉时期,与辽代基本持平。

  兴隆哇文化的源头,距今8000年,不可能断定就是源自西伯利亚。末次冰期的簨他大陆三海平原的种群北上,在西伯利亚地区与原住民融合成为蒙古人种,在中国内蒙的红山系列文化,是一种本地的原住民文化,与西伯利亚地区的蒙古人种有交流,但没有被替代,他们是最早的通古斯人种,接近东南亚类型。

  通古斯人种被蒙古人种替代是距今5000年以后的事情。夏家店文化下层就是原始的通古斯人种,夏家店上层就演化为原始的蒙古人种。

  大约5000年前的辽宁小孤山人骨极其独特,数据分析非常接近5万年前广西旧石器时代柳江人,上面部和鼻部非常低矮。小孤山人骨对理解东北地区种系变迁意义重大,我估计辽东地区存在一批接近华南地区古代族群的种系,他们可能与东北亚地区族群的华南血统因素有关。

  5000年前的辽宁小孤山是当时东北最主要文化代表,从其文化居民人骨资料反映出和旧石器时代的岭南柳江人类聚,其低矮的上面是中国境内所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区是最低的,具有强烈的低矮上面,强烈的嘴部突颌,矮小的身材,和非洲热带尼格罗人种强烈的类同。

  5000年前东北土著属于百越马来人种,并具有强烈的尼格罗人种特征,和岭南的昙石山甑皮岩类聚

  朱泓划分的中国上古人种类型 ,没有进行时间的划分,距今2万年--1000年东亚大陆主流人种发生了多次的替换。

  朱弘解释,“古东北类型”,主要就是东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但这个类型在中国境内是开放的,再往北就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再往东边因为朝鲜半岛缺少材料,到目前为止只看到一两例,很少,在韩国看到一些,我推测,朝鲜半岛的先秦时期的古代居民也应该是这个类型,因为它是和东北东三省连在一起的,古代人群迁徙向这么一个小的半岛也不会是单独的,一般来说不会,只是一个推测。

  第四个类型是古东北类型,它的特点还可以用高颅阔面来形容,面部扁平度很大。这个是高颅阔面,面 部扁平度也很大,它和古蒙古高原的类型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高颅,一个低颅,都是脸很宽,面部扁平度很大。东北地区的绝大部分的考古学文化都是属于这一考古学文化,除了刚才提到过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高开山文化,其他都是这样的,如我们所熟悉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这是我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实验室所拍的一张照片,出土于俄罗斯远东的博伊斯曼新石器时代墓地,它就属于高颅,脸很宽,面部扁平度很大,颧骨也很突出,这就是古东北类型。古东北类型的居民用现代人来比的话,我觉得爱斯基摩人是与其最相似的。爱斯基摩人同样是高颅类型,不像蒙古人是低颅,但是脸很宽,颧骨也突出。

  我认为,爱斯基摩人和古东北人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我查阅和研究了国外一些学者的论文,尤其是关于前爱斯基摩文化的一些文章,他们认为,分布在俄罗斯远东鄂霍次克海沿岸的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了很多用骨头做的骨鱼钩、鱼鳔,和爱斯基摩人捕捉海兽的文化、方式是相同的,所以外国学者就将此地域的文化命名为前爱斯基摩文化。因此,通过考古学、民族学一些资料,他们推断爱斯基摩人是由此地的居民迁徙过去到东北亚地区去的,现爱斯基摩人大都分布于美洲的格林兰岛和阿拉斯加地区,其迁徙时间最早为距今四千年到五千年,这是外国学术界对爱斯基摩人在美洲的出现这一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结论。这样的话,既然爱斯基摩人是由东北亚迁徙过去的,东北亚大陆距白令海峡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距离美洲最近的地方就是古东北类型分布的区域,也就是我刚才所划的那部分,也包括刚才的头骨、俄罗斯远东的博伊斯曼墓地。

  朱弘解释,“古蒙古高原类型”可以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我觉得是蒙古草原上的这些民族、这些部族,他在形成过程中所接受的基因和中原地区有一个性质上的区别,因为像成吉思汗那个时候,他也征服了很多草原上的部族,不同的部族,应该说民族融合的烈度是非常强的,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从人类学上,因为我们为了验证这点,吉林大学古人类实验室从DNA方面研究了一下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蒙古人、契丹人、匈奴人,他们也是大的军事共同体,建立后征服了很多地方,也造成了很多民族的融合,但是这些民族多半都是同种族的民族,因为融合的主要是草原上那些部族,基本上都是那些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他们都是同源的民族,在人种学上是同源的民族,所以融来融去还是他,他的体质特征没变,他的DNA没有明显的改变。而中原的汉族就不行了,五胡乱华的时候北魏进来,入主中原,孝文帝进行改革,实行汉化,和汉人通婚,写汉字,说汉语,穿汉服,完全融入中原。 鲜卑族是古蒙古高原类型,他们把基因融入仰韶人后代中,因而其人种必定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我认为,蒙古族之所以在草原上延续这么久,看似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实也有汉人的血统融入到蒙古人种中去,但是这种基因不占优势,没有在人种的演变中起到太大的作用,恐怕是和同源的不同民族的通婚或者不同部族的通婚有一定的关系。

  额头也很低,面部是即高也宽,颧骨向前突出,面部表情都很大,这是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一个照片,这是鲜卑人的,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蒙古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也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复原的一个契丹人,出土于一个辽墓中,其容貌复原大体上就是这样,脸很扁,额头部很高,颧骨比较突出,就是所说的低颅阔面,面部扁平。另外这两个女孩都带着帽子,但也可看出其额头也不高。此外我们还可能见过辽墓壁画中出现的契丹人大概就是这样,圆脑袋,额头很窄,髡发三绺,和忽必烈大帝的容貌很相似。总之,这就是古蒙古高原类型。

  吉林市郊西团山文化遗址距今3000年,相当于西周时期。考古家通过与西团山人骨架判断,墓主人身材矮小,身高约在1.6米左右,其体貌特征较符合原始人的体貌特征,文献记载称秽人。秽人的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世纪,主要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在人种类型上与西团山文化先民有渊源关系。

  华澳语系。中国学者郑尚芳和潘悟云在坚持侗台语和苗瑶语与汉藏语关系密切的基础上,采纳法国学者沙加尔的意见,提出建立一个包括汉藏语、南亚语和南岛语的上位大语系,称作“华澳语系”。此前的1972年,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把壮侗语和苗瑶语从传统的汉藏语系中清理出去,归入澳台语系,组成了一个涵盖南亚语,南岛语,壮侗语,苗瑶语在内的南方大语系(Austric),可视为华澳语系的一个分支。

  南岛语系扩张图(历史时期的扩张建立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尽管考古学记录和语言重建之间的联系有争议)

  中国的语言学家很早也发现了上古时代的汉人可能说南岛语,这在华澳语系的提议中得到了部分印证。汉族、藏族、台湾原住民、侗台语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都是O系高频的民族,我们也可以近似地认为华澳语系是O系的原语。值得注意的是,雷朗语、巴宰语、赛夏语、泰雅语、邵族语,、Favorlang语、道卡斯语、巴布拉语、洪雅语、邹语、排湾语、鲁凯语、卑南语、阿美语、布农语、噶玛兰语等全部都是台湾原住民的语言,这是否意味着台湾原住民说的语言最接近O系的原始语言?Stanley Starosta增加的“长江语系”进一步将O系的起源地指向了长流流域附近。已检测的长江流域的古DNA全部都是O系,这也为O系的起源地增加了一层证明。

  华澳语系或汉藏-南岛语系是Laurent Sagart在1990年提出的一个语系。Sagart通过对古汉语的重构,认为南岛语系与汉语在语音、词汇和形态上都有一定的联系。Sagart后来接受汉藏语系为一个有效的群体,并将他的建议扩展到汉藏语系的其他部分。他还把侗台语系作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姐妹分支,归入南岛语系。这项提议有争议,但仍在讨论中。

  ◆ 0.2.2.1泰雅语,邵族语,Favorlang,道卡斯语,巴布拉语,洪雅语

  Stanley Starosta(2005)用一个“长江语系”分支扩展了Sagart的华澳语系树,该分支由南亚语族和苗瑶语族组成,从而形成了一个东亚超语系。然而,Starosta认为他提议的长江语系是汉藏语系而不是南岛语系的直接姐妹,后者作为汉藏语系的姐妹与汉藏关系更为疏远。他认为原始东亚语是一种双音节(cvcvc)语言,是公元前6500年至6000年中国北方平原(特别是汉江、渭河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粟作农人的语言。

  德内-高加索语系和华澳语系都是假说,都备受争议和质疑。但这两种语系假说的存在并非没有价值,他们揭示了华夏集团的惊天秘密。

  汉藏语系是随着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融合后形成的华夏族的“官方语言”。汉藏语系就好比一枚硬币,这两种假说都只猜对了这枚硬币的两面中的一面。不难看出:德内-高加索语系是Q系的语言,代表了黄帝部族(夏族)对汉藏语系的影响;华澳语系是O系的语言,代表了炎帝部族(华族)对汉藏语系的影响。这个推断也符合黄帝是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游牧民族,炎帝(神农氏)来自炎热南方的农耕民族的上古传说。这就是谜底,其他的都是注解。美国哈特威克学院(Hartwick College)的考古学家大卫·安东尼(David Anthony)说道:“语言的转变通常是朝着具有更高经济地位、更多政治权力和更高声望的群体的方向流动”。在汉族中只占百分之二点多比例的Q系人群对汉藏语系的影响却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半壁江山,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只有我们的人文初祖黄帝才可以做到。

  因此,我们仍需对谢尔盖•斯塔罗斯金、约瑟夫•格林伯格、Laurent Sagart、Stanley Starosta等语言学家作出的杰出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报以由衷的敬意,他们为华夏文明的探源研究提供了语言学上的证据。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言,德内-高加索语系和华澳语系最终都无法获得语言学界的认可,他们只能永远停留在假说阶段。因为汉藏语系既不足够南岛也不足够叶尼塞,她是一个精致而美丽的“混血儿”,不属于其父母所属语族的任何一方。

  谢尔盖·斯塔罗斯金对德内-高加索语系中的汉-叶尼塞语系的分化时间估算为公元前5100年。James Matisoff(1991年)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青藏高原东部,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左右。这个地点接近传统的中国历史学家认可的传说中炎黄部落的大致方位------天水到宝鸡一带,时间上也接近石峁古城的4300年的始建时间。因此,我认为汉藏语系起源的时间应在7100年前至4000年前之间(M120迁徙到中国的时间也应该落在此区间内),地点应该是陕甘宁一带所在的西北地区。相对南岛语系来说,汉藏语系是一支很年轻的语系,因为他是随着炎黄部落的融合才形成的。公元前2000年以后,伴随炎黄后裔的东迁、夏王朝的统一、周人和秦人的东征以及汉藏分离,汉藏语系被逐渐传播到广大的中国东部地区、西藏和缅甸。

  德内-高加索语系是一个颇受质疑的语系,它包括在北半球广泛疏离的诸多语系:亚洲的汉藏语、叶尼塞语、布鲁夏斯基语和北高加索语;北美的纳-德内语;还有来自欧洲的瓦斯科尼语(包括巴斯克语)。

  2008年,爱德华•瓦杰达(Edward Vajda)提出了北美纳-德内语和西伯利亚叶尼塞亚语之间的狭义联系(即德内-叶尼塞语系假说),并在专业语言学家圈子里得到了一些认可。然而,家族其他成员的合法性却受到了几乎所有历史语言学家的争议或怀疑。

  由谢尔盖·斯塔罗斯金和他的同事在巴别塔项目中提出的德内-高加索语系树和大概分离日期(通过修正的声门年代学估计):

  纳-德内语系是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语言,叶尼塞语系是愒人等北亚民族使用的语言。印第安人和愒人都是Q单倍群高频的族群,因此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德内-高加索语系是Q系人群的原语。

  汉藏语系也被称为跨喜马拉雅语系,是一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使用的400多种语言的语系。以母语的人数而言,这个语系仅次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中以汉语(13亿)、缅甸语(3300万)和西藏语(600万)为母语的最多,但许多汉藏语是偏远山区的小群体使用的,因此缺乏文献记载。与西方语言学家不同,中国语言学家通常在汉藏语中包括侗台语系和苗瑶语系。

  几个低层次的分支已经可靠地重建,但对整个语系的原语重建仍处于早期阶段,汉藏语的高层结构尚不清楚。虽然这个家族传统上被划分为汉语系和藏缅语系,但非汉语系的共同起源从未被证明。人们提出了几种与其他语系的联系,但没有一种得到广泛接受。

  目前汉藏语系的传播,大部分是使用者最多的汉语、缅甸语和藏语三种语言(取代了数量未知的早期语言)相关族群历史上扩张的结果。这些族群也拥有汉藏语系中最悠久的文学传统。山地地带现存的汉藏语系使用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部山坡、东南亚山区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区。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群体是说各种汉语的13亿人,他们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东部。中文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当时在黄河中游一带说的是古汉语。从那以后,汉语在中国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堪比罗曼语族的多样化语族。中国东南部崎岖的地形的多样性比华北平原更大。

  缅甸语是缅甸的民族语言,是大约3千3百万人的第一语言。讲缅甸语的人第一次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北部是在9世纪初,当时骠国由于南诏国的入侵衰落了。在云南最西部的德宏州,其它的缅甸语仍然在使用。到11世纪时,他们的蒲甘王国已扩展到整个流域。最古老的文字,如摩耶佛塔碑铭,可追溯到12世纪早期。

  在青藏高原和邻近喜马拉雅山脉和四川西部的地区,大约有600万人使用藏语。它们起源于古藏语,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国扩张之前,古藏语最初是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使用的。虽然吐蕃王国在9世纪时灭亡,但藏语作为藏传佛教的仪式语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余的语言在高地地区使用。最南端是克伦语,在缅泰边境的山区有400万人说克伦语,该地区的多样性最大,推测是克伦语的故乡。从印度东北部到缅甸北部的高原上有超过100多种高度多样化的汉藏语。其他汉藏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中国西南部和泰国北部。

  关于汉藏语系的起源地,有一系列的建议,反映了语系分类及其时间追溯的不确定性。James Matisoff(1991年)将起源地置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青藏高原东部,随后不同的族群沿着黄河、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和雅鲁藏布江迁徙。George van Driem(2005年)提出汉藏语系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四川盆地,早期迁移到印度东北部,后来又向北迁移到汉族和藏族的先人。Roger Blench和Mark Post(2014年)提出,汉藏语系的故乡在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印度东北部,该地区是汉藏语系最具多样性的地区。Roger Blench(2009年)则认为,农业无法在原始汉藏语中重建,最早使用汉藏语的人不是农民,而是高度多样化的采集者。

  其中之一是谢尔盖•斯塔罗斯金提出的“汉-高加索语系”假说,该假说认为叶尼塞语和北高加索语与汉藏语形成了一个演化枝。其他学者将“汉-高加索语系”假说扩展到“德内-高加索语系”,包括北美的纳-德内语系、布鲁夏斯基语、巴斯克语,偶尔也包括伊特鲁里亚语。爱德华•萨皮尔曾评论过纳-德内语系与汉藏语系之间的联系。最近,狭义的双元素的德内-叶尼塞语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尚未得到最终证明。

  与此相反,Laurent Sagart提出了一个以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包括作为子语系的侗台语系)为支系的华澳语系。Stanley Starosta将这一提议进行了扩展,在苗瑶语系和南亚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名为“长江语系”的分支语系。

  沙加尔认为,汉语与南岛语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同源词,而这些同源词有着规则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汉语与广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南岛语系,也就是400年前荷兰水手发现的马达加斯加和印尼人所讲的语言都来自于一种更加古老的“母语”。

  沙加尔的观点极富挑战性——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各个语系独立起源,互不隶属,那么该如何解释汉语和南岛语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沙加尔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学者邢公畹的支持。他认为存在一种“汉藏—南岛”的同源关系。中国学者潘悟云也注意到,不仅仅是汉语存在这种联系,在东亚这片大陆上,侗台语就像是各种语系的交集,它既与汉藏语系有关,又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有密切关系。沙加尔的汉语南岛语同源的说法,让潘悟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联想——这些语言会不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而曾经长期存在归属争论的苗瑶语和侗台语看上去也各自有了结论——苗瑶语族群是约1.5万年前从北上过程中的汉藏羌那一支分化而来,最终达到了中国中部。而侗台语则是从沿海岸线北上那一支中分化而来,自然会与南岛语系有更紧密的关系。

  那么汉语呢?那支从古汉藏羌分化而出,沿黄河流域而下的亚群所讲的语言就是上古的汉语吗?显然没那么简单!还记得有一支沿南中国沿海一直上行达到山东的族群吗,他们成为东夷部落的先祖,而东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黄河流域上行。最终两个族群在中原地区遭遇,在这其间,甚至还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从南方北上而来的部分苗瑶族群,以及从北方南下而来的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族群,他们征战并相互融合,无论是族群还是语言。

  语言学者李葆嘉是这样描述这个复杂的过程的,“原始的华夏汉语就是一种伴随着多种文化撞击整合为强大中原文明的历史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

  而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们在汉语中,既能与藏缅,又能与苗瑶、侗台、甚至与南岛、阿尔泰都找到亲缘关系的原因。

  上古汉语的源流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汉语与什么语言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汉语与什么语言最近同源?

  语法现象,受到人群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语言是用于交流的,一个迁徙的人群,往往会不再使用原有语言的语法,而几乎完全采用其所处环境中大多数人群的语言的语法,在词汇上也大量吸收所处环境中其他民族的语言,只是顽强的保留了最基本的词汇。而人类的祖先正是在不断迁徙的,历史上迁徙的民族很多。显然,如果我们要从语言了解民族渊源,语法现象不能作为语系划分的标准,在民族迁徙、接触的过程中较易互相影响、借用的词汇,也不能作为语系划分的标准。

  从语言角度,了解民族渊源最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最能够保留的基本词汇,这在语言学上叫做核心词。如果语系的划分是为了反映民族渊源,就只能是核心词标准。

  207核心词主要是用于对已经确定同一语系下,不同语言支系的划分。例如,东南亚的很多南岛语互相之间非常接近,207核心词就比一百核心词看得更清楚。

  一百核心词是核心词中的核心词,是从语言反映民族渊源的最根本标准。尽管对于长途迁徙的民族来说,时间一长,即使是一百核心词,也会相当程度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但这已经是从语言反映民族渊源的最根本、最准确标准了。

  汉语与藏缅语读音相近的比例,即使以宽松的标准,也不到30%,汉语与藏缅语同源的观点,首先是不成立的。

  汉语与侗台语读音相近的比例,以宽松的标准,可以接近40%,但这个数值,仍然是远不能支持汉语与侗台语同源。

  汉语与苗瑶语读音相近的比例,以宽松的标准,比汉语与藏缅语、侗台语读音相近的比例更低,不到20%。

  汉语与南岛语读音相近的比例,以宽松的标准,在95%以上,在严格的标准,在90%以上。

  显然,从反映民族渊源最根本的核心词标准,汉藏语系说、汉台语系说,从核心词上,是不支持的。

  因为分子遗传学的基因树,可以看的很清楚,汉族的主要基因成分就是Y--O单倍体,而Y--O单倍体的分化时间正是2--1.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的盛期,那时候东亚人类主要在哪里!簨他大陆与三海平原的大陆架上。至于蒙古人种的祖先,还在东北亚地区耐着酷寒气候,追逐着鹿群,过着游荡的渔猎生活。在5000年以前,东亚大陆的人种主要是古老的簨他大陆与三海平原的大陆架上的人种,他就是南岛语系产生的源头!中国学者,认为南岛语系出于台湾,出于中国大陆,这是把源头与南岛语系分散的方向,彻底搞颠倒了!

  所以,搞科学研究,没有禅学的修养,就必然看不清大方向,就没有大智慧!所以,爱因斯坦只可能是犹太人,索罗斯只可能是犹太人!那个惊天动地的汉学家考古学家--郭静云教授也是犹太人,郭教授用雷神震醒了中国考古界,你们的大方向搞错了!

  自本世纪初开始,随着分子人类学检测的开展,发现大多数中国人的Y染色体类型并不属于南岛语民族类型,这似乎是不支持上古汉语与南岛语同源的。

  但是,上古汉语是周人的语言,周人作为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入主中原,如同后来的鲜卑、女真、蒙古、满洲一样,华北地区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不可能因此出现深刻的改变,而华北地区的人口,在东晋之前,一直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

  现代中国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南岛语民族不一致,只能说明,大多数中国人并非周人的后代,而是华北原住民族的后代。这也与历史是相符合的。人口较少的征服民族,不可能深刻改变人口比之多得多的被征服地区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

  早在上世纪中叶,前苏联学者Polivanov和日本学者大野晋等从核心词提出日语与南岛语同源,得到许多日本学者的支持,并加以补充和完善。从核心词看,日语确实是完全属于南岛语。

  从文化看,古代日本人具有南岛语民族的所有文化特征——纹面、纹身、椎髻、穿贯头衣、干栏式建筑、蛇崇拜、鸟崇拜。大多数南岛语民族只具有这七项特征中的大部分,可古代日本人具有全部七项特征。日本列岛,很可能与台湾岛一样,也是南岛语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从史料看,中国古人认为古代日本人与吴越人属于同一民族。如《太平御览》中记述,古代日本人“风俗似吴人”。《翰览》记述,古代日本人称是吴人后裔。而江南土语是一种以多音节词为主体,且与印尼语高度对应的语言。古吴越语毫无疑问是南岛语。

  从Y染色体看,单倍群O1-M1354有三个分支O1a-M119、O1b1-M1441和O1b2-SRY465。O1a-M119是南岛语民族的特征型,O1b2-M1441是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重要类型,而O1b2-SRY465正是日本人的重要类型。仔细研究日本人的Y染色体类型,80%以上是属于南岛语民族类型,90%以上属于南岛语民族和侗台语民族(历史上与南岛语民族有密切的交融)类型。

  同时,在上世纪,也有日本学者提出日语与汉语同源,而且其论证角度也是从核心词入手。

  从日语看汉语:以核心词标准,日语完全属于南岛语;以核心词分析,日语与汉语同源;这实际也提示了汉语与南岛语的同源关系。

  用以比较的汉语包括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上古汉语,现代汉语为北方方言和吴方言。

  3、我们,上古汉语“我”ngai,马来语kami,伊洛戈语dakami。

  6、谁,上古汉语“孰”siuk,“谁”siuei,印尼语siapa,他加禄语sino。

  7、什么,上古汉语是“何”yai,赛德克语hmuya,伊洛戈语ania。

  9、全部,都,上古汉语“凡”biuem,印尼语penuh,他加禄语kabuuan。

  10、多,许多,上古汉语“多”dai,伊洛戈语adu,宿雾语dakhan。

  16、女人,上古汉语“女”niua,萨萨克语nine,泰雅语kneril。

  17、男人,上古汉语“男”nem,赛德克语snaw,卡那卡那富语saruana。

  18、人,上古汉语“人”nien,马尔加什语olombelona,伊巴丹语sinni的涵义是“谁”。

  19、鱼,上古汉语“鱼”ngia,马来语ikan,伊特怀特语manangat。

  20、鸟,北方方言“鸟”niao,马尔加什语vorona,赛德克语bhni。

  21,狗,上古汉语“犬”kiuan,马来语kuyuk,伊巴丹语kitu。

  上古汉语“狗”(小狗)go,爪哇语segawon,马尔加什语alika。

  22、虱子,上古汉语“虱”siet,鲁凯语kutsu,萨萨克语lisah。

  23、树,上古汉语“木”mok,印尼语menanam,邦班牙语tanaman。

  25、叶子,上古汉语“叶”riap,马尔加什语ravina,爪哇语ron。

  27、皮(树皮),上古汉语“皮”biai,马来语balat ,爪哇语babakan。

  28、皮(人皮),上古汉语“皮”biai,马来语balat,邦阿西楠语baog。

  29、肉,上古汉语“肌”(人的肉)giei,马来语daging,伊洛戈语语bagas。

  上古汉语“肉”(禽兽的肉)niuk,马尔加什语hena,宿雾语unod。

  30、血,上古汉语“血”hiuet,伊特怀特语daha,巽他语getih。

  31、骨头,上古汉语“骨”guet,宿雾语bukog,邦阿西楠语pokel。

  上古汉语卵”luan和北方方言“蛋”dan,分别对应马来语telur的两个部分。

  34、角,上古汉语“角”geok,伊巴丹语tagguk,爪哇语sungu。

  35、尾巴,上古汉语“尾”muei,印尼语burit,巽他语buntut。

  36、羽毛,上古汉语“毛”mo,印尼语jamur,邦班牙语bulbul。

  37、头发,上古汉语“发”baat,马来语rambut,邦班亚语buak。

  39、耳,上古汉语“耳”nie,印尼语hanya,马尔加什语sofina。

  41、鼻子,上古汉语“鼻”bieet,马来语hidung,赛德克语muhing。

  42、口,上古汉语“口”ko,爪哇语cangkem,他加禄语bunganga。

  43,牙齿,上古汉语“牙”ngea,马来语gigi,伊洛戈语ngipon。

  45、爪子,上古汉语“爪”jeu,马来语cakar(c发介于汉语拼音zh和z之间的音)。

  46、脚,上古汉语“足”tsiok,伊巴丹语takki,邹语tango。

  47、膝盖,上古汉语“膝”tsiet,马来语lutut,邦班牙语tud。

  49、肚子,上古汉语“腹”biuk,印尼语tembolok,马尔加什语kibo。

  上古汉语“腹”biuk和北方方言“肚”du,分别对应印尼语tembolok的两个部分。

  50、脖子,上古汉语“颈”giueng,泰雅语grung,爪哇语gulu。

  53、肝,上古汉语“肝”gan,伊巴丹语agal,印尼语berhati terbuka的涵义为“肝胆”。

  56、咬,上古汉语“龈”ken,印尼语melakukan,邦班牙语ket。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睹”da、“见”kean,分别对应他加禄语kita两个部分的发音。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mieun,tieng,对应印尼语mendengar不同部分的发音

  59,知道,上古汉语“知”die,爪哇语mudheng,巴拉望语gade。

  上古汉语“寐”muei,马尔加什语matory,他加禄语matulog。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tsiem和muei,分别对应马来语tidur、马尔加什语matory两个部分的发音。

  62、杀,上古汉语“诛”dil,他加禄语patay,邦班牙语makamate。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飞”puei和ngeu,分别对应巽他语ngapung两个部分的发音。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行”heang和“步”biaak,分别对应印尼语menjelajjahi、马尔加什语mandeha的尾音和首音。

  68、坐,上古汉语“蹲”(臀部着地而坐)dzuen,巽他语diuk,马来语duduk。

  上古汉语“距”(两脚岔开而坐)giua,伊洛戈语tugaw,爪哇语lungguh。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蹲”dzuen和“距”giua,分别对应伊洛戈语tugaw两个部分的发音。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立”liuep和“起kie,分别对巽他语应lugay、邦阿西楠语alagey的不同部分的发音。

  70、给,上古汉语“赋”biua,吴方言“拨”be,印尼语beri,邦班牙语ibie。

  上古汉语“赋” biua,吴方言“拨”be和北方方言“给”gei,分别对应马来语bagi、他加禄语bigay的不同部分。

  上古汉语的两类发音“讲”geong和“道”deu,“陈”den,分别对应印尼语mengatakan的不同部分的发音。

  上古汉语“日”niet和北方方言“日”ri,分别对应马尔加什语masanodra的不同部分的发音。

  73、月亮,上古汉语“月”ngiuat,他加禄语buwan,印尼语bulan。

  76、雨,上古汉语“雨”yiua,马来语hujan,赛德克语quyux。

  77、石头,上古汉语“石”siak,赛德克语tasil,雅美语sazosoz的涵义为“土石”。

  78、沙子,上古汉语“沙”seai,马来语pasir,巽他语keusik。

  81、烟,上古汉语“烟”yien,印尼语halimun,邦阿西楠语asiwek。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烟”yien和“雾”miu,分别对应印尼语halimun的两个部分的发音。

  82、火,上古汉语“火”huei,伊巴丹语afuj,他加禄语sunog。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焚”biuen和“烧”sio,分别对应宿雾语pasoon、他加禄语sumung两个部分的发音。

  85、路,上古汉语“路”laak,马来语jalan,马尔加什语lalana。

  上古汉语的两类发音“路”laak和“途”da、“道”du,分别对应伊洛戈语dalan两个部分的发音。

  86、山,上古汉语“阜“(土山,丘陵)biu,印尼语bukit,他加禄语bundok。

  上古汉语“丘”kiue(小土山),宿雾语bukid,伊巴丹语vukik。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biu和kiue,分别对应印尼语bukit、宿雾语bukid、伊巴丹语vukik两个部分的发音。

  上古汉语“绛”(深红色)keong,邦阿西楠语ambalangan,伊洛戈语nalabaga。

  89、黄,上古汉语“黄”(土色)huang,马来语kuning,伊洛戈语duyaw。

  91,黑,上古汉语“黑”hek,马来语hitam,巽他语htdeung。

  92、夜,上古汉语“夜”,yiaak,巽他语wengi,马尔加什语alina。

  93、热,上古汉语“热”niat,他加禄语mainit,宿雾语init。

  上古汉语“冷”(凉)leng,伊洛戈语lamek,他加禄语malamig。

  上古汉语“凉”(微凉)liang,邦班牙语marimla,伊巴丹语lammin。

  96、新,与“旧”相对,上古汉语“不”biuek,上古汉语“旧”giue,他加禄语bago,伊巴丹语bagu。

  97、好,上古汉语“好”hu,他加禄语mahusay,马来语bagus。

  上古汉语的两个发音“好”hu和“善”sean,分别对应他加禄语mahusay的不同部分。

  99、干,上古汉语“干”gan,巽他语garing,印尼语kemaran。

  100、名字,上古汉语“名”mieng,马来语nama,他加禄语panglan。

  从上面可以看到,汉语与南岛语是一一对应的,基本都是尾音、首音、或重音对应。这是符合语言简化的规律的。

  上面对于核心词的论述主要是基于上古汉语。下面补充对于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与南岛语对应关系的研究。

  我们知道,上古汉语最初是以双音节词为主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简化,现代汉语还是保留了一些双音节词汇,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

  口水,汉语(北方方言)“哈喇子”halazi,赛德克语halasu,赛夏语hasab。

  脖子,汉语(北方方言)“脖颈”bogeng,邦阿西楠语beklew,巽他语bewheung。

  汉语laolao(北方方言),涵义”外祖母“,他加禄语lola,涵义”外祖父“。

  汉语didi,涵义”弟弟“,印尼语adik laki-laki(laki-laki是男性后缀,印尼语弟弟、妹妹,前面都是adik)。

  坐,汉语duzen(上古音,涵义是席地而坐,南北朝以前没有椅子),印尼语duduk。

  综上所述,从反映民族渊源最根本的语言学标准——核心词标准,上古汉语与南岛语完全对应,上古汉语的源流应是南岛语。

  上古汉语最初是以双音节词为主体,从现代汉语中存留的与身体有关的双音节词汇,也反映出与南岛语的高度对应关系。

  此外,在人称称谓和基本形容词上,汉语也与南岛语尤其是印尼语表现出高度的对应关系。

  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和争论汉藏语系假说仍然不够清楚,只有一点比较肯定即汉语与藏语之间有密切关系。[1]西门选出了300多对汉藏语同源词作音韵比较,1929年发表了《汉藏语同源词初探》;[2]而劳费尔早在1916年就在藏语中找出了106个汉语借词,[3]并对汉藏文化联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4]1937年李方桂将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大类,汉台语包括汉语、台语和苗瑶三族,正式从语言证据的角度提出了汉藏语系假说。[5]1942年白保罗基本上完成了《汉藏语言概论》但到1972才出版,他将侗台、苗瑶排除在外,汉藏语系只包括汉语、克伦语和藏缅诸语言,从声韵、形态和句法方面肯定了汉语与藏语的亲缘关系。[6]根据斯瓦德希百词表对汉藏语进行词汇分析之后,他肯定地指出59对同源词无重大词义变化,12对同源词有重大词义变化,29对没有明显的同源关系。他还发现了上古汉语一种使用广泛的前缀模式,构拟了更多原始汉藏语词汇,进一步明确了汉藏语发生学关系。[7]

  包拟古亦对建立汉藏语系的证据进行了系统讨论,从语音和词义上论证了486个汉藏同源词。[8]柯蔚南在白保罗学说基础上构拟了不包含侗台、苗瑶语的汉藏语原始形式,出版了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9]俞敏坚信汉藏两族人和语言均有同源关系,[10]找出六百余对同源词,[11]并探讨了羌、姜、藏的关系。[12]全广镇找到了654对汉藏语同源词,发现了有关原始汉藏语以及汉语上古音方面的新知识。[13]吴安其将语言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汉藏同源词,对汉藏语系人群迁徙和分化的时间和地域进行了推测。[14]有人运用词族比较法以住所词为例论证了汉藏语言的同源关系。[15]张琨关于“针”和“铁”等字的研究表明汉藏共同文化包括金属文化。[16]但是“铁”、“针”未必是汉藏同源词,很可能是共同借词。

  羌人与汉藏关系异常密切,羌语与羌语支诸语在汉藏语系中的地位亦难以确定。一般认为羌语支包括羌语、西夏语、嘉戎语、普米语等十几种语言,语言面貌古老,语法特点别具一格,有与书面藏语相似的复辅音声母和韵母,[17]属于藏缅语族的一支。[18]寻找和确认汉藏语言同源词或借词的努力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汉藏语言之间不仅有同源关系而且有密切的接触关系。同源词和借词是探索汉藏文化共同性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白一平借助计算机针对汉藏语言统计分析表明汉藏语言亲缘性不是偶然的。[19]

  汉藏语系理论大厦似乎已经建立,但并非没有遇到挑战。1990年沙加尔在第二十三届国际汉藏语言学大会上提出“汉语南岛语同源论”。[20]他指出汉语和藏缅语相当多的共有词汇不是同源的,而是通过接触产生的,有些语言对应表现了底层借词特征;至于汉语和藏缅诸语中确实存在的共有形态,在其他东亚语言中亦存在。[21]

  同源词大多是一些与人本身和自然有关的词汇,表示亲缘关系;借词大多与文化有关,表示接触关系。

  汉藏语系诸语言内部差别很大:有数以百计的同源词或借词,却没有共同的数词和人称代词;绝大多数语言是粘着语,最大的汉语却是孤立语。

  蒲立本和沙加尔均表现出了独特的洞察力,分别阐明了汉语不同层次的来源或亲缘关系。

  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亲属关系即使真实,汉藏语系假说也只是探明极其复杂的汉语史曲径之一。

  1994年王士元将汉藏语系假说坚定的支持者和有力的挑战者聚在一起,使我们对汉语以及东亚语言的形成有了相对完整的了解:几位顶尖高手都相信语系概念,但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汉语、日语、韩语等东亚语言的形成与演化乃处于蒙胧之中。我们不能不承认汉藏语言学的窘态:

  迄今为止,对这一门科学,我们还不能准确描绘它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它所研究的对象究竟包含哪些语言,或者说,目前我们已经展开研究的语言中哪些语言并不从属于汉藏语系。至于研究对象内部的分门别类,也因为边界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我们尚不能肯定哪些语言应该放在哪个层次,哪些语言应该排在哪个门类。

  他提出了上古汉语与原始南岛语有亲缘关系以及藏缅语、古汉语、原始南岛语具有相关性的初步证据。

  汉语单音节词和南岛语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相对应;汉语声调调类和某些南岛语的辅音韵尾相对应,

  例如原始南岛语的-s韵尾和汉语去声的-agh,-idh,adh相对应;原始南岛语的-p,-t,-k和汉语入声的-p,-t,-k相对应;汉语中不送气清塞音、送气清塞音、浊塞音的对立相当于南岛语中清塞音、鼻冠清塞音、浊塞音的对应;上古汉语的介音-j-和-r-是有构词作用的中缀,其作用与南岛语中缀-in-和-ar-相近。

  他找出古汉语和原始南岛语的关系词222个,其中17个属于M.斯瓦迪士的 200基本词。

  东亚与太平洋诸语言存在一些共有的构词法,藏缅语和原始南岛语之间同样存在一些共有词汇。

  他还引用其他材料佐证汉语南岛语同源论。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稷成为主要食品,也在民俗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稷文化从大陆到台湾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后期,南岛语群体中崇拜稷子超过水稻。

  山东大汶口考古文化与早期南岛语文化具有总体相似性,都居住构造大同小异的半地穴式屋子,有青春期拔牙习俗。语言文化、建筑风格、遗传特征、社团组织和习俗信仰的相似性表明夷越文化与马来—波利尼西亚文化存在悠久联系。

  文身断发、悬棺葬等都可以反映古代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与南太平洋岛屿有过共同的文明类型,而共同的文化类型应是共同语言的基础。

  五千多年前南岛语族由向东、南、西扩散,南到马来西亚、印尼,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岛,东扩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他们的航海术不断改进,向太平洋岛屿分散。

  邢公畹对沙迦尔的假说做过详尽的述评补正,对汉语南岛语声母对应及韵尾辅音对应进行了考证。

  潘悟云注意到同源词择对和构拟失误掩盖了侗台语与汉语的同源关系,肯定了沙加尔的假说。侗台语与汉语同源的基本词汇相当多;而侗台语与汉语同源可导致南岛语与汉语同源的结论。

  不少学者论证过侗台语与南亚语同源关系,自然也会得出汉语与南亚语同源的结论。研究东南亚语言亲缘关系侗台语起着桥梁作用。

  印欧语是通过形态成分的语音对应来确定同源关系,确定汉语与亲属语关系更有效的是词族比较法。“弯曲”、“扁平”和“聚集”三个词族在汉语、藏缅语、侗台语、南亚语、南岛语中相近,他断定绝不是借用所能解释的。

  因此郑张尚芳等认为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亚语和南岛语可以组成一个超级语系——华澳语系。

  新石器时代水稻栽培技术的出现和传播被认为是华澳语系形成的背景。华澳语系分布地区稻米主要有两类名称,很可能反映两个独立的稻作文化起源中心。汉语、藏语、印尼语同源词*b•ratsbras“粝”,传到苗瑶族和南岛族,有共同来源。东夷与百越关系密切,均种植水稻,“稻”这个名称是东夷带到汉语中来的。

  多音节词的南岛语和单音节词的汉语在类型上差别很大。汉语词大部分是单音节,但是先秦文献中也有一些双音节词,原始汉语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多音节词。当词义重心转移到其中一个音节上时,其他音节就可能虚化。上古汉语的词音类型大概处于现在南亚语阶段,除了复辅音和前冠音,还存在双音节联绵词。从南岛语的多音节类型到弱化音节典型的南亚类型,再到汉语的单音节类型,是华澳语系演化的大势。

  游汝杰认为鸟虫类名词带有词头应是南方语言的共同特征之一。汉语方言鸟虫类名词带词头现象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与壮侗、苗瑶等语言中的面貌相似,很可能同源。[34]邓晓华提出十几个闽、客方言和南岛语同源词中有“蟑螂”、“蜘蛛”。[35]通过对《诗经》、《楚辞》“连绵字”的研究可以看到汉语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的轨迹。[36]王力说:“上古汉语的语音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相比,也显得复杂些”。[37]《世本·居篇》注“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杨雄《方言》有不少双音节词,例如卷七怜职(爱)、煦暇(热),卷十短罢(短)。

  沙加尔认为汉语单音节模式是次生的,是起首音节磨损的结果。虽然原始南岛语和上古汉语的词语结构模式不同,但是中缀和前缀的派生模式和构词过程相同。原始南岛语的词以中缀形式借入,尾部音节的消失会导致中缀成为尾部音节。帅德乐认为在CV1CV2→CV2这一词音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中缀可能会从语法系统中消失。[38]作为南岛语专家白乐思从引用南岛语文献的准确性着眼认为沙加尔的构拟无可挑剔。[39]

  林语堂曾从宋代孙穆《鸡林类事》高丽语“风曰孛缆”推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40]罗常培将风上古音拟作plwm, 参考四川夷语brum“风”,可与“风曰孛缆”互证。[41] “风曰孛缆”中的孛缆是原始汉台语带复辅音声母的同源词。[42]“飞廉,风伯也”中的飞廉是汉族与南岛语同源词。[43]飞廉和孛缆均为夷语,不是朝鲜语从汉语中借去“孛缆”,而是汉语从夷语中继承了“飞廉”。有人由此探讨“风”之迷,提出“夷语走廊”概念:朝鲜语、吴越语、楚语、侗台语、南岛语从北到南分布在夷语走廊,说明“风(飞廉)”与东夷民族的迁徙有关系。[44] “风”是雅洪托夫35个基本词汇之一,在上古东亚有不同的读音。[45]武丁大骨有:“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宛,风曰役”。《山海经》亦云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出入风;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46]

  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地域特征,北方称“河”而南方称“江”,“水”或“川”。“北河南江”现象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杰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认为 ,“江”、“河”均非汉语固有的基本词 ,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

  桥本万太郎认为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 ,而“江”、“河”名称的来源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过程。[47]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江”是汉语固有的基本词 ,其他语言中的相似形式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韩半岛及其附近亦称“河”为“江”,可以作为继承夷语的证据之一。罗杰瑞认为汉语的“牙”借自原始南亚语,甲骨文中出现的是“齿”,其义包含臼齿、獠牙和象牙等,“牙”比“齿”晚出。[49]蒲立本却认为“牙”在南亚语分布不广且词义狭窄,是从汉语借入的。[50]《说文》“牙,象上下相错之形”,其字形如臼齿相磨之状,而并非长而弯之象牙形。段注“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者称牙”。

  “贝”,泰语 beer、占语和吉蔑语bier、马来语 bia。殷商“货贝而宝龟”,与海洋文化关系密切。“贝”是夷越生态环境中的常见生物,不一定是南洋的舶来品,显示了东亚文化的联系和共同性。

  南亚语、南岛语、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的部分相似性正是蒙古人种迁徒和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体现。汉—藏同源说、汉—南同源说,还是华澳同源说都是从不同角度依据各自选择的材料来分别论证汉语与毗邻语言的同源关系。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假说并不比汉藏语系有更确凿的证据,但可以说明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的同一性。他们列举的同源词大都与自然、渔猎采集或定居农业文化有关,大都来自收有许多用汉字书写的古老夷蛮词语的《集韵》和《广韵》。正是夷人创造了东亚定居农业文化,夷语是汉语的主要来源,形成了汉语的底层,亦是汉南语系或华澳语系的基层。沙加尔等假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上古汉语的底层是东亚夷语。

  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迁徙而进入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支进入印度次大陆转徙东南亚进入东亚,演化为原始夷越语群或南亚、南岛语群。夷语群居住在淮河、黄河流域以及环渤海一带,即古代文献中的东夷、淮夷和九夷等,百越语群居住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即古代文献中的江蛮、吴越、山越、瓯语、闽越、扬越、于越等。夷越语是汉语形成和演化的源泉。

  汉代设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中武威、张掖、敦煌与吐火罗语有关。“张掖”为“昭武”的同名异译,昭武城曾经是吐火罗人的一支月氏人的活动中心,后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仍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则与“吐火罗”或“大夏”有关;而武威又名“姑臧”也出自吐火罗语。“姑臧”与“高昌”同源,而高昌的车师同楼兰、龟兹、焉耆一样都为吐火罗人的一支。

  上古汉语也是多音节语,后来因为受单体方块字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了单音节语。从“吐火罗”到“大夏”再到“夏”,从武王斩纣之“轻吕”与匈奴人之“径路”到“剑”可见上古汉语从多音意节到单音节的演变过程。

  有人根据M.斯瓦迪士的100词基本表和200词基本表列举了89组(47组+42组)汉语和印欧语对应的基本词汇,表明汉语和印欧语在史前时期有过密切的关系。

  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原始词汇的发音异同支持汉-印欧语同源说,论图将汉语归为汉-印欧语系的一种。

  早在19世纪后期欧洲远东语言学研究的先驱艾约瑟[54]和施莱歇尔[55]就不约而同提出了“汉藏-印欧语同源论”。1925年孔好古将汉语、藏语、缅甸语和泰语等统称为印欧-汉语系,专门讨论了部分可能是从印欧语借入汉语的词语。20世纪下半叶谢飞在《欧-亚语》[56]和《欧-亚超级语系》[57]中发扬这一假说,尝试建立汉藏-印欧语系。

  蒲立本重新论证了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亲缘关系。他研究夏商王朝周边地区居住的南亚人、藏缅人、苗瑶人、壮侗人和阿尔泰人、南岛人、西伯利亚人和吐火罗人及其语言,认为汉人或汉语与其周围的民族及语言有明显的不同,而与印欧人及印欧语有亲缘关系。他认为汉藏-印欧语系假设不是基于个别词语相似性,而是根据深层结构和构拟形式的一致性。

  高本汉的-j-化说即三等韵的喻化不符合韵图和《切韵》,同样也不符合唐代前期的语音状况。他假设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历法符号是汉语的二十二个起首辅音,《诗经》押韵系统包含十八个收尾辅音;构拟上古汉语元音两个*?和*a,且有元音交替关系。上古汉语的两元音系统与原始印欧语是相对应的;在声母方面也找出若干对应规律,如上古汉语的*ng-对应于原始印欧语的g-词。他还提出印欧-汉藏同源词二十四个:于、何、合、眼、犬、牛、往、年、国、输、叶、一、幺、约、父、母、考(祖父)、不、海、西、作、名、夜、雁。

  蒲立本的结论是汉藏语和印欧语存在发生学关系,形成同源体的时间可能在6000年以前。

  金芭塔丝提出印欧人创造了公元前4500—3500年黑海—里海一带的库尔甘游牧文化,然而不断向四周扩张,支持原始印欧人和汉藏人交往假说。

  斯塔罗斯金所要论证的汉藏—高加索超级语系可以追溯到唐纳(1916)的观点。1982年斯塔罗斯金将上古汉语、藏缅语、北高加索语、台语和南岛语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前三者有更多相匹配的核心词,从而提出了汉高语系(Sino–Caucasian family)概念。汉高语系和Nostratic Family 都是众多欧亚超语系(Eurasiatic Macrofamily)学说中的一家之言[62],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斯塔罗斯金认为语言的亲属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统计问题。与沙加尔注重历史形态的比较不同,斯塔罗斯金强调通过语音对应关系来求证。根据其师雅洪托夫基本词汇表他逐条考察上古汉语35个词及其语源得出如下结论:上古汉语和藏缅语之间至少有24个对应词项,关系亲密证据确凿;与原始南岛语仅有4个对应词项,可能是深层亲缘关系的体现;与原始印欧语中有6个同源词项,可以作为有过接触的证据;在南岛语和原始台语中匹配的至少有12个词项,白保罗的澳泰语系假说有合理性。上古汉语或汉藏语和原始北高加索语之间至少有13个对应词项,可以作为汉高超语系的证据。

  蒲立本、白一平、斯塔罗斯金等学者主要依据“氐羌化”的周秦汉语语料发现汉语和藏缅语、印欧语或高加索语关系密切,反映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东进的状况。

  汉语中存在大量印欧语文化借词,构成了汉语的表层,印欧语对汉语的影响不可否认。

  蒲立本的上古汉语音韵系统构拟很有创意,发明多于发现。上古汉语的声韵状况十分繁杂,绝非简单的系统可以概括。麦、青铜器、铁、土坯建筑、农耕灌溉技术和车马、黄牛、山羊、绵羊、家马、骑兵经新疆、蒙古传入东亚。

  新疆、蒙古、甘肃境内的居民表现出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相联系的人种特征,可能与欧罗巴或高加索人种交融。这就是汉藏—印欧语同源论或汉藏—高加索语同源论的人类文化背景。

  汉藏语系假说己有上百年历史还是不成熟,东亚语言的分类法面临严重挑战。历史比较法以印欧人大规模集体迁徙为背景,建立在语言谱系分化假说基础上。东亚古代农耕型社会人口迁徙方式是蔓延式的,语言的演变不可能像印欧语系那样脉络清晰。

  梅耶说:“对于这些语言,如果要想得到一些真正的证明,就非另找一个新方法不可”。]要建构像印欧语系一样牢固的汉藏语系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印欧语系是人类史上的特殊现象,其建构借鉴了生物分类学理论。然而语言不是物种,极易变化和混合,在其他地区很难发现像印欧语系一样井然有序的分化现象。因此有人提出了非语系的概念来解释开放状态下变化多端的语言现象。

  托尔斯托夫曾提出“原始语言连锁扩散性假说”:相邻部落的语言虽有差别但能通话,可是相距较远的部落之间就难以交流。[68]发音和语法都相去甚远的不同语言形成一个原始语言连锁扩散的通道,很难从语系上加以分类。世界上5000多种语言可以大致归类为17个语系,语系间有某些重叠,其地理分布与人类迁徙有关。汉语与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关系密切,与古亚语系、乌拉尔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印第安语系、澳大利亚语系、闪含语系亦有关。印欧语系是17个语系中最大的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约有150种语言;汉语无疑是第一大语言,没有那个语系可以囊括汉语。如果语系像河流,汉语就像大海。百川归海,大海难属于河流。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混合语,词汇来自四面八方,语法亦表现出独特的混合性。

  “一字多音”可作为混合语的证据。武丁大骨有:“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宛,风曰役”。“豕”字可读鱼部“猪”音,支部“豕”音,微部“豨”音,文部“豚”音。故《方言》云“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貕,吴扬之间谓之猪子”。

  “一义多词”现象的普遍存在表明汉语有多重来源。[69]基本词汇包括人称代词大都有两个以上的同义词。人称代词我、你、他均有多种说法:余、吾、予、我、俺、侬,女、汝、尔、你,其、厥、他、之、彼、渠、伊。[70]常用词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说法:娘、妈,爹、爸,江、河、水、川,口、嘴,目、眼,牙、齿,奶、乳,狗、犬……

  孤立结构类型表明汉语是典型的混合语。根据普通语言学原理越是混合的语言形态脱落越快。汉语孤立结构的形成源于其混合性和方块字书写,而苗瑶语、侗台语和越南语的孤立结构化是汉语影响的结果。汉语由原始粘着型演变为孤立型,主要采取语序、虚字和语气来表示语法意义。

  两可词序亦表明汉语是混合语,如公鸡&鸡公。介词既可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也可在后面甚至可以同时分别置于前后,如在x上。

  杂交语序或句法表明汉语是混合语。西方的藏缅语和北方的阿尔泰语以及东北方向的朝鲜语、日本语是逆行结构SOV/AN,南方的孟高棉语、苗瑶语、侗台语、加岱语、印尼语等是顺行结构SVO/NA,而汉语却显示出SVO/AN的杂交结构方式。

  由于原始汉语的底层是夷语,表层是原始夏语,因此形成了SVO与AN相杂的语序模式。桥本万太郎的“汉语阿尔泰化”理论导源于隋代语言学家颜之推《音辞篇》中的名句“北杂夷虏,南浸吴越”。夷越语言发源于东亚,与来自西北的原始印欧语言混合形成汉语。汉语作为混合语不仅是诸种原始夷语的混合,且与印欧语系等语言深度混合,汉字起了巩固作用,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第一大混合语。人类历史上语言混合是语言深度接触的结果。渗透力度较弱和渗透层次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主流特征确定其归属;而混合力度深刻和渗透层次复杂的情况下最好认定为混合语。

  诶话(广西壮族)、唐汪话(东乡族)、瓦乡话、五屯话(土族)、倒话(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是目前中国公认的五种混合语。它们均由多种语言混合而成,如五屯话是汉语、藏语和蒙语混合语,汉语词占绝大优势,藏语词约占20%,个别词和蒙古语、保安语谐音,另有10%的词汇来源尚不完全确定,大多数词汇为多音节,又称五彩线]混合语不仅存在于语系之内,亦可存在于不同语系之间。

  朝鲜语亦是南岛语和阿尔泰语混合语,其系属当然模糊。从文化底层来说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构成环渤海原始夷文化体系,语言是原始夷越语。朝鲜语的基本词汇与南岛语同源。[72]另一方面与北方阿尔泰人肃慎、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等关系密切,朝鲜半岛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受到阿尔泰人及其语言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以原始南岛语为底层以阿尔泰语为表层的朝鲜语。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西汉燕人卫满率领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政权,秦汉以降受到汉文化的直接持续影响,以至于朝鲜语中大约有一半汉语借词。朝鲜语实质上是三明治式的混合语,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属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或汉藏语系,但和三个语系均有密切关系。日本语系属亦难定。日本学者早就发现日本语和马来语关系密切。绳纹文化主人是虾夷人或原始夷越人。除了石器时代的早期移民,从商周到秦汉,中国东南沿海居民仍然陆续迁入日本。绳纹晚期开始水稻文化传入日本是人口迁徙的结果,亦伴随语言的传播。《魏略》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从弥生时代开始北方阿尔泰青铜游牧文化亦逐渐传入日本列岛,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汉唐之际中日相距遥远,但文化影响强而有力,汉字和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形式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日本语虽然在语音结构和词汇系统方面深受汉语巨大影响,但粘着结构没有大改变。日本语源于原始南岛语或夷越语,又受到了阿尔泰语和古代汉语的巨大影响,也就成了类似于韩语的混合语。

  原始语言的分化与原始人群的分化是同步进行的。当人群分开后,语言也就分化了,但是一些基本词汇会被保留下来,它们就像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和语言中的“遗传基因”。

  印度著名的美女学者伊尔娜依拉美,近几年通过对东亚地区,南亚地。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