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语流行校园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需规范

2019-06-11 12:28

  梧州日报讯(记者 祝琳) 日前,国家教育部公布了396个年度新词,其中大部分都是经网络等媒体迅速传播开来的新词、热词,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比传统语言更有表现力,且迅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近段时间,有不少家长反映,由于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五花八门的网络流行语被大量移植到现实生活当中。“今天偶碰上‘迟到门’,真是杯具啊!囧囧囧……”看着儿子所写的日记,市民孙颖洁哭笑不得。她坦言,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脑迷,常常在网上与网友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聊天,各种各样的谐音、缩写不说,还有一大堆“火星文”。“久而久之连日常说话、写作、日记等也开始附带网络语言,老师也多次批评过,但还是时不时会用网络语言写作业。”她颇为担心地说。

  大部分家长表示并不干涉孩子使用网络语言,但也不赞成孩子过度迷恋网络语言。初中学生家长廖彦钧认为,网络语言能够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开来,说明它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一些欠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孩子学习和吸收正规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不良影响,还应引导孩子摆正学习的方向,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降低网络语言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在市区的中小学校,中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杯具”、“裸考”、“秒杀”、“雷倒我了”等网络用语几乎成为一些学生的口头禅,用他们的话说,这些网络语言“酷毙了”、“帅呆了”。不少语文老师也反映,在批改学生日常作业和试卷时,都曾遇到过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流行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王婷翻出好几本学生作业簿,指着上面一连串用红笔打叉的字词说:“看,这里‘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虾米’表示‘什么’,‘偶’是‘我’、‘素’是‘是’、‘粉’是‘很’……如果不经过上网查询对照,完全看不明白学生在写什么。”她还表示,网络用语的出现和流行是网络发展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虽然彰显新奇、时髦,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网络语言呈现出越来越低俗化的趋势,如果青少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过度热衷网络语言,不但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市政协委员、教育专家孔敬祥认为,网络语言普及和流行的现象,虽然体现了社会文明的逐步开放和发展,但由于网络语言是对青少年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类新词新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正确引导,其中的不良成分有可能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孔敬祥表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吸引和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主动帮助孩子筛选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他们规范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