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体制外双语学校的比例有所增加,甚至有不少人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就提前转轨了。
但这条路到底如何?有没有必要?今天,大手牵小手请来一位自己孩子从体制内公办小学考入世外中学,同时又有十余年国际教育领域工作经验的汪然老师,详细地谈谈,进入小学后如果想转体制外,这条路要不要走,怎么走?
汪然,国际学校选择指导专家、“米特世界教室”国际教育创始人;喜马拉雅《国际学校系列讲坛》原创主播、对上海国际教育择校有丰富的经验。
这些年,越来越多家长会在小升初的时候转体制外,甚至有些会提前到在三年级左右。我通常建议他们想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孩子转学到体制外双语学校(以下简称“双语学校”),以及全!家!是否都做好了准备工作。
很多家长往往把重点放在学科上,比如英语能力,但其实心理上也很重要。比如有些双语学校要求学生住宿,有家长认为孩子已经独自参加过一些国外的夏、冬令营,住宿能力肯定没问题了。但其实未必,我就遇到过一个孩子,转学到双语学校后因为住校而产生了分离焦虑症。
此外,有些家长没有充分了解体制外学校的情况,转轨后才发现大人小孩都不适应。比如我就遇到过一个孩子,在体制内小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家长打算让他大学时出国学习,所以在小学四年级就安排他转去了双语学校。但读了一个学期之后,别说孩子不适应,家长自己对体制外的管理方式也不适应,所以最后又转回到公立学校来。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
就我遇到的情况来看,想让孩子从体制内小学转学到体制外双语学校的,基本分类为两类,一类是在比较好的公办小学的孩子,还有一类是考到非常好的民办小学的孩子。
换句话说,就是在体制内名校的孩子,而且通常家庭对教育也比较重视,经济实力不错,并且很早就有把孩子大学送出国的想法,只是原本的路线是想高中再换跑道,但出于种种原因,把这个抉择提早到了小学。
在我们小时候,大家读的基本都是公立学校,后来延伸出了一些公办外国语学校;再后来又延伸出民办双语学校,包括先锋班、融合班,以及还有专门招收境外生的国际部、国际班;另外还有一类是外籍子女学校。
那么,为什么这些家长会打算转轨呢?我这些年遇到的大多数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些家长最初选择体制内的公办学校,希望是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甚至有些家长就是希望以快乐教育为主的,想给孩子选择一个比较不太鸡血的地方,课外活动多一点,还可以选修一些乐器,艺术方面的课程,成绩在班级中上就可以。
但是入学后,家长发现和当初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即便是“班级中上“也不是闭着眼睛就能达到的,你当公办的孩子都在放羊么?另外,作业不见得少,尤其如果还碰到抓得严的班主任;此外,再佛系的家长,也对考试、升学有一定的要求,那放学后和双休日自然需要花更多时间上辅导班。
不少家长觉得,体制内不管公办民办,都还是脱离不了刷题应试的路子,作业太多,刷题量非常大,导致孩子在课外的时间和精力太少,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悖,所以选择转轨。
也有一些情况,是因为学校老师的一些引导方式、价值观、做事方式,无法得到家长和孩子的认同。其中有一些和性别原因有关。
比如有些男孩子的家长觉得,学校只有体育课才会有运动,小朋友在下课、课间操都没有时间去操场活动,甚至在课间在走廊上,老师都要求慢步走,不允许跑。对于一些体力非常旺盛的男孩来说,这个年龄段无法有适当的体力消耗,目前体制内的情况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目前体制内,不管公办民办,有很多任务都是夹在课外时间里的,比如要求家长进行陪读、检查作业、背默单词等等,而这时自己在精力或者在学术能力上不能陪伴。
其实在体制内小学的家长,大多数都是报着同一个想法:孩子未来是否出国还不确定,而且体制内基础教育扎实,从体制内的好学校起步是很不错的起点。
但入学后,家长实实在在地遇到一些问题之后,就开始不断思考,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有哪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哪些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
刚才给大家列出来的问题,都是很多家长认为不可解决的问题。随着需求的多元化,导致有很多家长开始考虑变换轨道。
一般来讲,小学一、二年级考虑变换轨道的家长,往往是由于对学校、对教育体制的不认同所导致。
三、四年级家长往往是由于对孩子有更多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变化。比如有些是觉得孩子性格特点更适合国际化的教育,或者说希望孩子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有些则是觉得体制外学校的老师可能会给孩子更加个性化的引导;甚至还有一些家长是因为觉得在体制外学校里,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软硬件或者社团平台发展。
到五年级,更多就是由于这时期方向已经比较明朗、家长重新制定升学规划的原因。比如家长已经决定让孩子高中或大学到国外就读,或倒推过来,就必须从初中、高中开始转到双语学校,适应体制外课程。
首先要说明下,很多家长习惯说转轨到“国际学校”,但其实适合我们中国国籍孩子的,是体制外的民办双语学校,和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是两个概念。
大致分三种,有一些是属于私立国际学校,有一些属于公办的国际校区或者是国际项目,还有一些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目前新开的大多数都是私立国际学校,有些则是公办学校里增加了一个项目或是校区。
最早因为外国语特色演变而来的一所民办学校,前身其实是公办,属于公办转民办的转制情况。
这所学校有三种课程,一种完全体制内的,俗称境内班;一种叫做双语课程,增加一些外语特色;第三种是IC融合班,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国际课程的班型。
平和初中部目前已经只招收融合课程,没有境内班了。另外平和也兴建了南校区和青浦分校。
开出来的时候就是国际课程。由于教育质量过硬,也受到了很多家长的追捧,前两年新办了杭州湾双语学校。
很多家长容易跟复旦万科混淆,复旦万科原来是有C班,C班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所以复旦万科把C班办学模式扩建出来,单独建校变成了万科双语,并且万科双语目前已有浦东校区,并且今年浦东万科增开了高中部。
这几年考虑转轨的家长,目标学校很多,比如诺德安达就是英国学校来中国举办的一所招收中国籍学生的民办学校;类似这样,纯外籍子女学校举办招收中国籍孩子双语学校的,还有德威举办德闳,惠灵顿举办惠立;另外像赫德、康德等都是跟国外的项目合作所举办的学校;不仅是上海,教育集团的触角也会延伸到外地,比如杭州世外、萧山惠立等。
其实很多准备转轨的家长,对不同学校的特点都有所了解,但对课程上的门道却未必清楚。
目前国际学校不允许整建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课程都叫做融合课程,指融合上海二期课改的教程和国际的一些课程,比较讲求跨学科的融合,强调能力和方法的运用。
但不同学校的融合课程还不一样,有些虽然都叫融合,但融合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打个形象的比方,你可以理解为“拼盘类融合和“烹饪类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双语学校全部课程都为二期课改课程,看课表基本与体制内的那所初中一模一样,只是在英文课程中加了补充教材,有些使用wonders教材,有些使用朗文,这部分课时由外教授课。
很显然,喜欢这类融合方式的家长,还是希望孩子的学习目标以中考为主,在中考考核的科目不能放低要求的前提下,英语得到一定提升和强化。
如果你理解了上文“罗宋汤”的意思,那么对于这第二类课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在蔬菜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课,比如艺术、体育、科学等,采用外教上课,就好像换了一盆洋沙拉。
这些家长往往并没有确定孩子将来是走体制内、还是走国际课程路线,所以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太应试化刷题,要更多接触一些国际文化的元素,但同时也觉得体制内课程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希望双语学校不要把知识点难度降低太多。
此外,这类家长对于英语的学习态度比较鲜明,希望英语多浸润一些,能够在各类丰富的活动中塑造孩子全面的个性特点。
这一种融合课程是将中西课程设置和教材知识点做了选取、混合等融合,所以是烹饪类融合。
主厨是中国人,也可以做出不错的西餐,这类学校的融合课程设置无论从核心课程,还是多元化课程方面,都是按照国外课程的框架搭建的,授课以中方师资双语授课为主。
可以看出,核心课程比较偏向西式化设计,因为同样六年级,体制内的科学课作为副课,每周一般最多两节,人文类的课程也是较少的,而这份课表中,科学安排了三节课,同时增开了历史、设计、方法论等人文和学术英语类课程。
当然,是否为中方主厨,不是从课表看出来的,而是指校方管理层,以及课程实施以中方教师为主,授课是双语授课。
这一类学校往往是一些老牌的双语学校,从国际课程的教学设置和方案上都是比较匹配国际框架的,不过,这类学校一定是中方主导,最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上,细到学校纪律、规划,如果你想化妆,如果你不想穿校服,这类学校就不适合你咯~
从课表就可以看出主厨风格了吧。不仅是校园文化上,还是授课教师上,肯定是更偏向于西式。
一般这类学校,中文课和涉及会考内容的部分课程会少量用中教,其余课程几乎都是外教。70%的外教授课比例绝不夸张,中教部分也是双语哟。
当然是那些准备随时到国外的家长,可能初中就会转学,或者升高中就有到国外高中去读的打算。课程教授方式、多元文化衔接,这类学校都是最适合的啦!
从英语到各学科都会选用一本国外原版教材,当然,同时也会匹配一本二期课改教材。
但是外教不会教二期课改教材吧?当然,所以一定是中方课研小组把知识点做了梳理,凡是原版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需要给学生们配套练习,所以作业会是这样的:
另外,学校也会在课时分配中做文章,比如地理,涉及中国地理的部分由中方教师授课,涉及世界地理的部分由外教授课。
只要是学校,课程设置就一定和评估体系配套在一起,体制内外莫不如是。之前有很多家长问,体制外学校除了英语学习的方向和深度和体制内不一样外,还有哪些学科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些双语学校,课程分为语言A(中文)、语言B(英文)、数学、艺术学科、人文学科、技术学科、体育科学科几大块;在初中和小学的阶段,体制外学校非常注重人文学科和科学,也就是social和science 。
而从这一点上比较,体制内学科看上去可能比较单一,因为体制内是学科类型少,走深度;国际课程体系里,是学科类型多,走广度。
当然有些家长也会说,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仅仅是学到些皮毛;但其实很多体制外学校的social study、science都完全是按照一个主要的核心学科来进修的,所以孩子所探讨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完全不一样。
体育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许多体制外学校的体育硬件很好,所以体育课程可以更丰富,比如游泳、水球等等,另外很多体制外学校下午三四点下课之后,会有很多的体艺类课外活动,孩子们都会选择参加。
总之,国际课程体系的学校,相对更倡导全人教育、品格教育。但体制外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如果仅仅是冲着“学业压力小、活动多、快乐教育”转学过去 ,很可能会后悔。
因为只要在升学的时候想进入更好的学校,就一定有竞争,有竞争,就一定有压力。体制外的压力不见得比体制内小,只是方式不一样。尤其是从体制内学校的孩子,如果是因为“逃避竞争”的心态而选择转轨,那么在转轨后依然会遇到许多不适应,尤其进入初中、高中后,留学升学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但也就只有华山一条路了。
那么,到底如何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国际学校,小学阶段的转学插班应该如何操作?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大手牵小手在近日会推出下篇,专门说说实际操作的部分。
《体制内小学起步,大学出国,一位择校专家给自家娃规划的升学路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