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专家提出这些建议

2019-07-17 23:11

  【环球网 记者 徐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全球经济更具活力、更具创新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是各国城市和地区的共同诉求。

  以“与世界对话,谋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1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期间,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高级人居官员Bruno Dercon、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等国内外嘉宾、学者就城市可持续发展全新理念、城市群发展路径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韧性城市等方面答记者问,并给出相应建议。

  联合国人居署Bruno Dercon:建设可持续城市系统不能聚焦于某一种理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系列新的发展目标,将在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全球性发展工作。其中第十一个目标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在建设可持续城市系统方面不能只聚焦于某一种理念,要聚焦于全面综合的有用的能够为城市和社区谋福利,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居民保障,能够帮助满足和应对环境变化的综合性的措施。

  Bruno Dercon对环球网记者表示,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是非常大的挑战,环境恶化也是非常大的挑战。环境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我们要逆转污染等,要去逆转它的趋势,并且逆转气候变化,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这是我们打的一场硬仗,这是我们这一代打的一场硬仗。解决方案在哪里?我们的出路又在何方?

  Bruno Dercon进一步解释:“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取得极大的进展,在低碳发展方面减少碳排放,并且改变我们对产品的生产以及消费的方式,以及能源的消费以及生产的方式,以及我们管理城市能源方面的做法都要极大改变,这些都是核心的一些问题,而且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也是关键的一些挑战,就是我们要让这个城市里面的污染的程度降低。第二就是城市的适应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国家,包括亚太地区,贫穷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案,能够去改变经济,能够让更多的脆弱人群享受经济发展的一些福利,能够激励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环境,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需要让城市有韧性,并且让人们更好应对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以及干旱这些问题。所以这些倡议和项目的共通共联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转型成低碳经济,并且适应低碳经济,我们绝不能只聚焦于某一个理念,要聚焦于全面综合性、能够为城市和社区谋福利,能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满足和应对环境变化的综合性的措施。”

  世界经济竞争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单元的阶段。在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城市群”成为高频词。

  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李铁谈到,在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重点是解决人的问题、要素的集聚和它的合理空间分布。目前,城市发展有很多障碍,城市与城市之间恶性竞争,行政区划、公共服务水平都不一样。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的审批都按照自己的城市来上报,增加了区域之间联系的难度,解决方法就是降低区域交往和区域流通之间的制度障碍和基础设施障碍。

  实际上,成本是可以决定要素的空间变化,通过发挥区域优势不局限于“点”的利益,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会更多。

  在谈到“城市群”协同发展时李铁表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的前提是利用成本洼地,使产业要素通过政策向周边城市疏解,疏解过程中带动中小城市及小城市发展,带动农业人口向小城市集中转移,当然前提是就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利用城际轨道交通把中心城市和周边次级城市连接在一起,建立一个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要素合理分布的交通网络。”

  “这就可以为同城化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所谓同城化不是在一个城市,而是在几个城市之间形成最有效的通勤半径,列为一小时通勤经济圈(一小时城际轨道交通、开车经济圈),在此基础上,强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缩小通勤距离,价格成本自动发生变化,产业自动再分布。当周边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同城化效果实现。资源、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要素重新进行空间配置,来真正达到同城化的效果。”李铁说。

  在中国,韧性城市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本次论坛韧性城市与城市转型也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

  “最早谈“韧性城市”的概念是从应对灾害的角度,主要是怎么防灾减灾。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韧性”的概念变的更加全面、包含更多内容。特别是在联合国2030区域发展目标的第11个目标中,“韧性”直接写在这个目标里,所以全球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邱爱军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现在“韧性城市”的概念是从多个角度来看城市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领导力等,这些元素都在里面,什么样的驱动因素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邱爱军提到:“在做韧性城市研究中,实际上科技会让这个韧性城市更加的可操作。如果没有科技的话,在安全预警预测方面可能会滞后。对于地震等大灾难来说,稍微提前预测一下,那就能避免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城市在这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其中很多城市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预警预测,并且能够实时进行现场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之后,救灾的时候也会更加有效率,更加精准。”

  邱爱军表示:“除了上述方面,实际上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等资产应该有更多了解,这种了解,不是基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是通过现在的科技技术,对其质量和抗压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实时地掌握。作为一个城市,如果对其所有硬性的基础设施都很了解的话,就可以做到及时修补,及时更新,这样城市会更加有韧性。此外还可以避免重复性建设,根据基础设施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更新和调整。”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前提是对现有的住房,居住状况等事先了解。借助科技的手段对抗压能力,或者防火能力等进行监测。科技手段在这些方面显得尤其重要。责编:刘艺分享: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2018 12小时新闻网 http://www.12hnews.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lobt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