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冠军杯是欧陆豪强海外淘金的摇钱树,但在美国观众的心目中,这项比赛的分量已经越来越轻。
《卫报》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夏天的国际冠军杯,场均上座人数由上届的48296人降至39316人,下降幅度达到18.6%。
尽管曼城与利物浦一战,密歇根球场再次见证了十万观众的盛况,但多数赛事仍伴随着大片空座——可容纳69000人的亨氏球场,只吸引了16000名球迷观看多特蒙德与本菲卡的比赛;五大联赛劲旅罗马和热刺的比拼,上座人数也不过18800人;即使是曼城与拜仁两支联赛冠军的对话,观众数量也未能突破三万大关。
国际冠军杯的所有者是北美的赛事公司Relevent Sports,该项赛事创立于2013年创立,邀请欧洲劲旅在每年新赛季开始前进行海外热身巡回赛。比赛最初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随后又新增了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欧洲赛区,不过大部分赛事仍集中在Relevent Sports的总部所在地美国。
“从2013年创立之初的49.2万,到2014年的64.2万,再到随后三年逐渐稳定在90万上下(2015年98.5万,2016年96.4万,2017年90.3万),国际冠军杯的球票销量已经年年攀升。”Relevent Sports的CEO查利·斯蒂利塔诺(Charlie Stillitano)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2018年,我们的目标是突破110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际冠军杯继续扩张脚步。虽然本届赛事没有设立中国赛区,但18支欧洲豪门、22座比赛城市以及27场比赛的规模,已经是历届最大。不仅如此,四支女足球队和两支U14梯队也首次加入国际冠军杯的大家庭。
一种声音认为,问题源自俄罗斯世界杯的蝴蝶效应。一方面,商业赛事的竞技价值本就不高,而不少参加过世界杯的球星尚处于休假阶段,于是比赛的精彩程度注定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持续一个月的世界杯赛事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他们暂时对足球赛事失去兴趣。
可事实是,就在世界杯决赛的当天,同期进行的美国职业大联盟依然热闹非凡。其中,亚特兰大与西雅图海湾人的强强对线名球迷来到梅赛德斯-奔驰球场,刷新了美职联单场上座人数的纪录。
或许,美国观众不是对世界杯亦或是足球赛事审美疲劳,而是对连续多年的商业赛事失去兴趣——商业赛事的性质不会让比赛过于精彩,而水涨创高的票价,更让美国观众对这些名不副实的较量望而却步。
以曼城与拜仁的国际冠军杯为例,这场比赛的最低票价为78美元,而亚特兰大与西雅图海湾人的美职联比赛,“黄牛票”也不过38美元。纵使美职联的赛场没有德布劳内、穆勒等明星,但多数观众还是会选择比赛意义与精彩程度并存的本国联赛。
走过6年,今年夏天或许是这项商业赛事的分水岭,他们与美国市场的蜜月期即将迎来尽头。
相比之下,今年缺席的中国市场,理应是国际冠军杯在未来的布局重点。一方面,欧陆豪强在中国都有着长期而广泛的球迷积累;另一方面,本地优质联赛的稀缺,也让中国观众对商业赛事充满热情。
去年夏天,国际冠军杯曾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上海和南京四地举办。除去广州站因为场地更换、暴雨天气等客观因素导致上座率较低外(19865人),其余三站尽管遭遇酷暑,但上座率依旧可观(深圳39998人、上海39208人、南京29589人)。